国内首个叶片加工无人车间及首条黑灯产线,24小时无人干预连续加工——
丑时,静悄悄的车间一片繁忙
-
探访时间
11月8日凌晨1时至2时53分
探访点位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厂区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彧希
11月8日凌晨1时,丑时来临,位于德阳的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厂区,一片静谧。
叶片车间的大门缓缓向两侧滑开,明亮的灯光夹杂着机器低沉的轰鸣,从门缝中透出。从大门口一直延伸到车间深处的绿色安全通道上,空无一人。
这是国内首个叶片加工无人车间及首条黑灯产线,“24小时无人干预连续加工。”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叶片分厂副厂长曾敬平说。
车间内,“决战一百天,全力保交付”的标语随处可见,车间运行始终保持精密、严谨、有序。
“无人”工厂与繁忙产线
在机器的“嗡嗡”声中,位于车间大门左侧一角的立体货架,在黑夜的映衬下显得最为安静。这里的8组蓝色钢架足有115米长、9米高,共有2200多个货位。“整个黑灯产线的生产流程,从这里开始。”曾敬平说。
“横坐标25、纵坐标17,取货。”1时05分,一条指令从中央控制电脑发出,位于货架深处的橙黄色堆垛机第一时间收到指令。
“它会自动识别指令,并在货架上找到货箱,然后把货箱取出来,送到预装台上。”随着曾敬平的介绍,堆垛机带着编号为C0139的货箱,缓缓从115米走廊的深处驶来。
发出指令的,是一个叫作“高级计划排程”的系统。“它很厉害,1分钟可以排30万个工序。它将指令发给制造执行系统,可将各种工序和机器进行完美适配。”曾敬平说,过去依靠人工排产,庞大的计算量让人望而生畏。
C0139货箱刚刚放好,一旁随时“待命”的蓝色AGV小车立即启动,“扛”起货箱,调头、摆正方向,自动向生产线驶去。地面上,每隔1米左右就有一个二维码,“这是给它预设的路线,它不会乱跑。”
跟在AGV小车的后面,记者好奇道:“黑灯产线,为什么整个车间还是亮着灯?”
“黑灯产线并不是漆黑一片,它的本质是智慧产线。”曾敬平解释,从原材料到最终成品,所有的生产、存储、搬运、检测环节无需人工操作,主要由智能机器人或自动化设备按照系统指令自行完成。
无人车间,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人。AGV小车拐了个弯,在一台显示屏前,记者遇到当天当班的工人李代梦,他面对屏幕查看物流料框列表。“我们三班倒,这个班次就两个人,主要做些巡查工作。”
再过两三个小时,李代梦和同事就要下班了,但机器不会停歇。AGV小车来到F级黑灯产线停好,卸下货箱;
产线上方的机器人埋下“头”,仔细地“打量”起一块方钢毛坯——这是在进行身份识别,然后将毛坯抓起、拿稳、移动……直到送进机床,进行集成加工。
“别看这里安安静静的,其实忙得很。”曾敬平带着记者走进车间一角的控制室,一面大屏幕上,生产加工信息、异常处理信息、质量信息统计、设备利用趋势等数据不停闪烁。安静的生产场景背后,庞大的信息流奔腾不息。
凌晨2时53分,丑时即将过去。7号机床的封闭门慢慢打开,一个多小时前送进去的方钢毛坯,已被切割打磨成预想中的叶片形状,闪耀着金属特有的光芒。
“拼起来”不分黑夜与白昼
趁着机器繁忙运转,曾敬平向记者道出黑灯产线创造的一串惊人数据:毫秒级精准定位,40秒内智慧供料,加工精度达0.03毫米,质量合格率达99%,人均效率提升650%;整个产线员工从40人减少到8人,设备利用率达90%,能源利用率提升47%……
这个超级智慧工厂中,制造加工出诸多大国重器的“中国芯”。重型燃气轮机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其中,压气机叶片是最为关键的核心部件,它的制造精度要求极高,堪称“明珠上的钻石”。这样世界级高精度的叶片,就是在无人车间黑灯产线加工而成。“比如,J型黑灯产线燃机叶片的加工精度直接升至0.03毫米,达到世界顶级水平。”
曾敬平说,今年以来公司订单火爆,叶片车间的产量同比增加20%以上。
9月20日,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召开了一场动员大会,“决战一百天、争分夺秒抢产出、全力以赴保交付、奋力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成为上下共识。
几天后,叶片分厂举行了劳动竞赛暨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对5个突击队伍进行授旗,11个重点项目进行授牌,99个星级项目进行上板实时管控。”曾敬平说。
在7号机床一旁,记者看到其中的一块牌子——“G112AN2产品合格率提升10%”。项目的承接班组,正是李代梦所在的“小法拉利班”,“虽然是机器自动运转,但我们不敢掉以轻心,时刻盯着各项参数,一有异常马上解决。”
叶片分厂之外,不论黑夜与白昼,一股“拼”的劲头在整个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厂区蔓延——
东方汽轮机首台百万反动式机组正在进行叶片装配工作,要将900多支叶片依次装配进加工好的槽孔内。生产班组通过改进中分面导叶测量方式,提高测量精度等方式,叶片装配效率提升25%;
东方汽轮机首台天然气压差零碳发电机组顺利下线,公司在天然气压差零碳发电领域的技术水平取得突破,为后续市场开拓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