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让文化自信自强浸润巴山蜀水
——写在二0二二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开幕之际(上)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 吴梦琳 杨艺茂
眼下,巴蜀大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一抹春节红格外庄重、亮眼——11月10日,2022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将在“春节老人”落下闳的故乡阆中举行。此刻,千年古城已披上“红妆”,等待四海宾客,共赴文旅之约。
从天府之国成都到秀甲天下的峨眉山再到童话世界九寨沟,文旅大会已连续举办三届。这一次来到千年古城阆中,意义非比寻常——
“这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一项具体行动,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推动四川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一项重要举措。”日前举行的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这样标注它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专程考察三苏祠,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殷殷嘱托化为奋进之举,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着力铸就巴蜀文化新辉煌。
为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历史根基
10月29日,广汉,三星堆文化与青铜文明学术研讨会举行。考古界大咖毕至,纷纷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一年多来,三星堆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出土了一万余件精美文物,再次实证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南,便存在一支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
如果把三星堆考古发掘成果比作一滴水,那么它折射出了近年来四川文化繁荣兴盛的光辉。
无数个精彩瞬间历历在目——
川剧《草鞋县令》夺得文华大奖,见证四川文艺创作从“高原”攀向“高峰”。
稻城皮洛遗址和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双双获得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四川考古史上少有的殊荣。
成都天府艺术公园拔地而起,公共文化服务再添新地标。
……
天府之国四川,历史文化遗存数不胜数,文化名家大师辈出,民族文化习俗绚丽多姿。
在三苏祠,人们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三苏的家教家风、家国情怀、民本思想、人文精神等,至今光辉闪耀。在武侯祠,三国文化所诠释的“仁、义、礼、智、信、忠、勇”至今为人们所称道。在杜甫草堂,诗人茅屋为秋风所破也依然忧国忧民的情怀,让人肃然起敬。在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等革命先烈纪念馆、陈列馆,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毅前行。
灿烂的人文为巴蜀儿女提供丰富的精神给养,古老的非遗则让民间生活哲学代代传承。
近年来,四川推出多条“非遗之旅”线路,推动非遗进景区、进街区,打造竹艺村、年画村、明月村、川菜博物馆、桃坪羌寨等一批特色鲜明的非遗旅游目的地,让游客在体验中感悟古老智慧。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在巴蜀大地上,一项项考古新发现、一座座博物馆纪念馆、一个个遗址公园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今人知古鉴今,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为时代发展培根铸魂凝聚人心
10月24日下午,党的二十大代表、四川省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张燕一下飞机就直奔四川省川剧院,向正在排练川剧《红漫巴山》的同事们分享自己的参会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四川的艺术家已在身体力行。
今年9月,四川文艺界迎来大丰收。时隔15年,文艺川军再凭川剧《草鞋县令》斩获国家舞台艺术最高政府奖——文华大奖;四川扬琴《蜀道》荣获我国群众文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政府奖——群星奖。
不断涌现的文艺精品紧紧围绕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等主题,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省人艺打造的话剧《苍穹之上》将创作主题对准我国新型战机研制,以动人的故事讴歌了几代航空人的拼搏奉献。舞剧《努力餐》以具有浓郁巴蜀地域特色的歌舞,再现了共产党人为革命理想不怕牺牲的英勇无畏。歌剧《同心结》讲述了以英雄黄继光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所体现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川剧《草鞋县令》的故事原型虽来自什邡市民间,但在70余场巡演中反复“磨戏”,让该剧立意不断升华,最终摘得文华大奖。
文艺的殿堂,必然有一套好的政策在支撑。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多次出台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支持政策。2021年,《四川省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办法(试行)》出台,每年激励创作生产的资金达3亿元;规划2000万元的四川艺术基金,每年资助重点文艺项目,扶持文艺创作、作品研讨和人才培养;戏曲名家工作室相继成立,为振兴川剧提供人才保障。这些真金白银和有效保障推动四川艺术创作持续繁荣,精品力作、名家名角竞相涌现。近10年来,四川先后获得89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及名录等国家级重要奖项,32人获得文华表演奖、文华导演奖、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和梅花奖。
用高品质文化服务惠及群众
从1元线上观看大火的《醒·狮》,到四川云·艺“数”平台,国庆7天,天天都有经典免费剧目观看。如今,云端看经典剧目、听音乐会已成为不少四川群众度假、娱乐的新方式。
文化的发展服务于民,是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兜底线、补短板、强弱项”和“提质量、增效能、创品牌”两手抓,不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用高品质文化服务惠及人民。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文化惠民的力度——截至10月底,四川已建成公共图书馆207个、文化馆20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4089个、村(社区)综合文化室3.38万个。仅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就有93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更是多达698个,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好去处。
在眉山市丹棱县,民间还众筹文化院坝,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这里设置了图书阅览室、书画室,全天候免费向当地村民开放,成为“永不关门的文化大院”。
仅凭一张社保卡就可无差别享受图书馆借书、还书服务,如今,这一便利在川渝两地正成为现实。2021年6月起,社保卡川渝阅读一卡通项目正式实行。目前,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图书馆、成都图书馆已实现资源共享,两地市民凭身份证或社保卡即可享受图书通借通还服务。
提升文化自信,需要通过文化惠民和文化共享的实际举措落实到群众中去。而推动文化走出去,则是文化自信的铿锵表达。
在北京举行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四川展区,一张自贡彩灯的大幅图片引人注目。图片中是第26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的现场盛况,华灯绽放,人流如织。近年来,自贡灯会先后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占据92%的国际灯展市场份额,吸引全球超5亿人次观展。与此同时,川剧、庙会、杂技木偶、民乐、藏羌彝民族歌舞等特色项目也纷纷成为四川文化“走出去”的主力军。一大批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文化项目扬帆出海,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四川篇章。
这些闪烁着中华文明智慧、极具四川特色的文化产品、文艺精品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奔流在新时代奋力前进的四川发展新征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