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锻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服务新时代治蜀兴川
-
在成都举办的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工业机器人”比赛。
9月29日,2022年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青羊区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开赛,来自24家养老机构的39名养老护理员同场竞技。3天后,都江堰茶艺、花艺技能比赛又拉开帷幕,职工选手们以茶会友、以花为伴……今年国庆前后,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旗下的多项赛事如火如荼,在激烈比拼、精彩展现的背后,是成都超过500万产业工人队伍的厚积薄发、朝气蓬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始终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特别是2017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开启以来,成都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从思想引领、平台搭建、体系构建、服务保障等多方面狠下功夫,促进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逐渐提升,为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成都产业工人力量。
□成工宣 (图片由成都市总工会提供)
凝心聚力 引导产业工人听党话跟党走
今年5月23日,成都市总工会劳模工匠宣讲团走进成都建工集团承建的安置房工程项目工地,为一线职工、农民工带来了今年首场宣讲报告。70余名一线职工、农民工聆听了报告。
像这样的“成都工匠”进企业、进园区、进校园、进工地宣讲互动活动,近年来成都已举办超过1000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点滴之间传播弘扬。
始终把思想引领摆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近年来,成都借助融媒体宣传、主题宣讲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党的重大成就、创新理论、大政方针等宣传宣讲,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等重大战略分层分类开展宣传教育。
同时,加强优秀产业工人政治吸纳,深化产业工人、党员“双向培养”工程,增加产业工人在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团组织代表委员中的比例,实现产业工人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挂职兼职全覆盖,不断增强产业工人队伍向心力,引导产业工人听党话跟党走。
围绕中心 提升产业工人服务大局贡献率
2021年10月,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成都举办。来自全国32支代表队、529名高技能人才齐聚蓉城。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大赛首次将钳工、焊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砌筑工等6大决赛工种放在同一城市举办。机会难得,赛事期间,成都组织了省市工匠、一线职工、职业院校师生近2万人现场观摩学习。
高标准高水平承办这样一场产业工人的盛会,凸显了成都着力发挥产业工人在服务国家战略、助推城市发展、深化改革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为不断提升产业工人服务大局贡献率作出努力。
近年来,成都紧紧围绕建设“三区一城”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重点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开展百万职工技能大赛、青年技能竞赛和引领性劳动竞赛,健全完善“市—区(市)县—企(事)业单位”三级劳动技能竞赛机制,年度参赛企业1万家以上、覆盖职工100万人次以上。创新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仅在2021年就开展“创业天府·菁蓉汇”等各类双创赛会活动超200场,激励广大产业工人投身创新创业创造实践。
产教融合 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
2018年4月,成都市总工会“在职职工万人免费技能提升培训”正式开班,拉开了为期5年、每年为成都产业发展培养1万名技能技术人才的帷幕。
现代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产业工人就培养什么样的产业工人。近年来,成都着眼为现代产业发展夯实技能支撑,聚焦产业链关键工艺短板、技能人才缺口,多措并举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
人才从学校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市属高职高校“双高计划”建设,2所市属高职院校申办本科职业大学,组建15个专业职教集团,成立航空航天、文旅康养、汽车等4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统筹推进11个国家级、46个省级、36个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建设,探索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新模式。
人才从岗位来。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累计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载体550余个,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
人才从社会来。全面实施全民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园区制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探索“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打造覆盖全省的成都职业培训网络学院。截至2021年底,成都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256.1万人、高技能人才达77.1万人。
礼遇工匠 打造产业工人“领军方队”
子女优待入学、免费乘坐公交、便捷就医服务……2021年10月,成都制定出台了全国首个针对产业工匠人才的集成化礼遇服务政策——《成都市礼遇“成都工匠”十条政策措施》。截至今年7月,这项政策已为工匠人才提供医疗、交通、子女入学等礼遇服务5.42万人次。
坚持把技能人才纳入成都人才工作体系,将工匠人才作为技能领军人才。近年来,成都致力于加快构建工匠人才培育成长和作用发挥的良好环境。
2020年,成都完成了五年一度的全国、省、市劳动模范推荐评选,获评各级劳动模范298名。目前,全市联系服务的全国省市劳动模范达6029名。大力实施“成都工匠”培育五年计划,搭建“企业工匠”“区县工匠”“成都工匠”三级晋升体系,累计评选“成都工匠”2467名、区(市)县级工匠4506名。劳动模范等先进典型选树的梯度评选机制通道逐步建立起来。
同时,成都通过实体化、市场化、平台化建设运营成都工匠学院,发展服务站点115个,推荐103名“成都工匠”进入职业院校兼任“产业导师”,探索打造工匠技能聚合、培训、服务、创新的线上线下平台。
优化服务 建强产业工人高品质生活服务圈
今年5月,由成都市总工会打造的成都“职工普惠”App迎来一个里程碑时刻,上线两年注册用户突破500万,累计吸引职工消费超2000万次。在这个平台上,职工可以享受到婚恋、招工就业、生活缴费、法律维权、文体场馆预约等12类服务。
聚焦产业工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成都深入对接新时代产业工人新需求,不断提升服务产业工人的精准度和覆盖面。
围绕产业工人集中的产业园区,成都积极推动服务集成供给,有序推进人才公寓及产业园区配套住房建设,落实租金补贴等安居支持政策,统筹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生活、住房安居等公共服务针对产业工人的覆盖率。2021年,成都新建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743个,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209.78万人、663.72万人、744.85万人。
聚焦广大职工利益诉求,成都实施了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深入推进新职业人才职称评价,健全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构建覆盖全域的劳动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联动处置体系,不断优化职工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