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
天府艺术公园 一座公园里的图书馆
-
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形若山峦重叠。 梁琳东摄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边钰
10月7日,“学习用典——中国优秀经典故事连环画作品展”在成都市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举行。展览展出冯远、叶雄、桑麟康、董克诚、侯国良、李晨等80位优秀连环画画家作品,囊括白描、工笔、写意、素描、水彩、油画、版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连环画作品,吸引了不少读者前往打卡。
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从今年4月对外免费开放后,就以高颜、智能、舒适走红,一跃成为成都人的公共文化服务打卡新地标。
坐落于天府艺术公园内的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公园里的图书馆。该图书馆的建筑设计灵感来自“窗含西岭千秋雪”,建筑形态象征着连绵重叠的山峰。约3.2万平方米的生活美学空间里,设有读者借阅区域、少儿阅读中心、生活美学馆、国学研习馆、成都文献馆、国际人文艺术交流中心等功能区域,集阅读、休闲、审美、艺术体验、文化交流于一体。
馆内,不少设计将人文、美学融合。指着层层叠叠的退台,成都图书馆馆长肖平介绍,层层退台将阅读空间与藏书空间有机结合,巨大的落地玻璃,将自然光线引入的同时,也将室外湖光美色收录,“这样的设计,让读者恍若在室外天高地阔的‘大地上’上阅读一般,自由而舒适。”
充满浪漫艺术气息的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打破人们对公共图书馆的传统印象,它一改端庄严肃的氛围,以轻松、俏皮、文艺的特色引发不少读者关注。在这里除了阅读、文化交流,还有不少社交式的青春化的文艺业态,让图书馆显得元气满满,青春十足。肖平透露,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还充满了“智能范儿”,如今他们正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力量,不断“修炼内功”,加快数字化建设,馆藏资源进一步丰富,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从曾经单体的公共服务设施转变为集藏、借、阅、咨、视、听、创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比如,在图书馆二楼就设置了有声读物区。读者通过扫码、登录、点单、戴上耳机,便可开启“云端”听书之旅,享受“边走边听万卷书”的新阅读体验。“早在2004年,成都图书馆就建成了数字图书馆,如今已有电子图书160万余册、有声听书10万小时、电子期刊3000余种、视频15万余集。”在肖平看来,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的“蝶变”也是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近十年发展的一个侧面,它彰显了如今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不仅是一个提供场所、空间的地方,更是一个通过服务和场所更新,将受众与知识、体验、创新力联系起来的场所。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像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这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地标如雨后春笋冒出,比如宜宾市珙县中影红色教育上罗影院、今年5月对外开放的南充市图书馆新馆、正在修建中的成都川剧艺术中心等,它们成为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生动缩影,通过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场所,有效地让我省基层热闹起来、让群众高兴起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