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原种场到珍稀特有鱼类保护与利用中心

    全国唯一江团国家级原种场再升级

  •     

      “中心大部分人都出去搞长江十年禁捕监测了。”10月14日,记者来到位于成都崇州光华大道旁的四川省珍稀特有鱼类保护与利用中心(下称“中心”),中心负责人魏震迎面这样打招呼。
      长吻鮠又称江团、 鮰鱼,周身无鳞、肉质鲜嫩,早在宋代就成为长江沿线居民的经典菜肴。该中心前身是四川省长吻鮠原种场(下称“原种场”),前不久更名并挂牌,承担珍稀特有鱼类的保护、利用和推广职能。
      从原种场到中心,升级背后是四川坚持守护水产“芯片”的不懈努力。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代强

    看成果
    累计提供3.2万尾原种
    带动全省长吻鮠养殖产量增长
      草坪围着,树木护着,平静的水面上,不时有鱼儿跃起。走进中心,记者看到一个个池塘。“池塘里都是优质的野生长吻鮠原种,是不少良种场重金求购的种业‘芯片’。”魏震打趣道。
      过去由于无法人工繁育,人们多从野外捕捞长吻鮠。近年来,因野外生产空间被压缩,其数量锐减。按照国家部署,四川率先在全国建立长吻鮠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原种场。几经升级、验收,该原种场仍为我国唯一一个以长吻鮠为保种对象的国家级原种场。
      “从2001年筹建开始,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长吻鮠原种的选育。”魏震说,因为长吻鮠野生苗种保存了最原始的基因,抗逆性强,所以他们会在每年初夏,即苗种活跃期,对其进行撒网捕捞。
      采集到的野生苗种在第一时间被送到宜宾市鱼类保护增殖放流站进行驯化培育。一年后,筛选后的苗种再被送往原种场继续培育、选择。
      “人工可控养殖条件和选育技术为长吻鮠的生存提供了优质的环境,种群数量比野生环境下大大提高。”魏震说,经过近20年的发展,原种场探索形成了长江捕捞、驯化整理、选种保存、放归自然和提供原种亲本的成熟保种经验模式,与省水产研究所等单位联合选育的新品种长吻鮠“川江1号”已完成省级审查,待农业农村部审查。
      截至目前,中心已累计提供长吻鮠原种3.2万尾、近7万千克,示范带动全省长吻鮠养殖产量全国占比增长至50%以上、苗种繁育全国占比增长至90%,每年数千尾长吻鮠经选育驯养放归长江。

    看未来
    拓展保护利用对象
    建设长江上游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行走在中心,记者看到,场内矩阵分布着各类精养亲鱼池、成鱼池及苗种池,还有长达两公里多的进排水系统工程。
      经过多年发展,这里相继建成了工厂化养殖育种车间、实验办公综合用房、科研综合楼及配套培训室、实验室、室内循环水养殖室等设施设备,可综合开展鱼类生长研究、稻渔种养新模式开发及长江上游珍稀鱼类救护等相关工作。
      “此外,我们一直还在开展其他名优鱼类育种。”魏震说,中心每年繁育建鲤、鲈鱼等10亿尾以上,已累计增殖放流各类苗种500万尾以上。
      “还建设了鱼标本室及展示大厅300平方米,收集各类鱼类标本185种,占全省分布鱼类的80%,完善了网络标本室。”魏震说,中心同时从事各类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以及水生生物资源保护、良种繁育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等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
      魏震表示,此次更名,是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打好种业翻身仗、突破水产种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之举,保护利用对象也拓展到整个珍稀特有鱼类范围。随着《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魏震介绍,未来,该中心将坚持“保护种质资源、引领产业发展”定位,努力建成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鱼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开发中心,建设长江上游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