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费降10%,产能升20%——食用菌在“数字土壤”上更好生长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泽文
      9月27日,成都市青白江区的丰科国际(蓉欧)食品加工产业基地,工作人员姚燕正仔细核对电脑屏幕上各类食用菌的生长环境数据……
      “食用菌全过程共有指标101项,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这些数据本身都会具备价值。”她说。
      这些数据源自基地与华为(成都)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共同打造的无人化、规模化智能工厂平台。今年3月,基地开启该平台建设,目前已实现各生产环节的数据打通,通过全车间物联网接入,实现大数据智能化分析和调控。
      该基地于去年3月正式投产,年生产食用菌超过35000吨,年产值4.5亿元。商品不仅在国内销售,还销往美国、泰国、越南等57个国家和地区。
      为什么要做智能化改造?“提高产能、提升品质、降低成本。”基地运营方成都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楠说,基地目前生产的食用菌包括白玉菇、蟹味菇、鹿茸菇等品种,它们对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比如,温度2摄氏度到8摄氏度之间,哪个精准的度数能让某种食用菌生长得更好;新风量从2000立方米每小时上升到6000立方米每小时,有没有这个必要?
      “不要小看这些数据,对基地的生产经营至关重要。”他以新风量为例,2000—6000的差距,如并不对菌菇品质产生明显影响,可选择较低档位,这意味着运营成本将得到有效控制。“各个环节加起来,保守估计电费能减少10%,节约成本同时还让种植更绿色。”
      不仅如此,精准生长数据管控下营造出的优质环境,还能让食用菌产能获得明显提升。“预计今年能提升20%。”王楠说,这“一升一降”,让基地数字化建设上投入的成本,3年内就能收回来。
      在王楠看来,数字化手段让生产基地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面子”即实现系统展示的数据可视化,如电脑屏幕上所显示的各车间实时设备运行状态、菌种生长环境参数信息等;而“里子”则是从原材料到菌种出库包装发货的全过程数据可追溯、生产可控、品质可靠。
      此外,在研发环节,利用各种天然原料测定其营养成分,进行精确配方配比,在开发出最适合蘑菇生长培养基配方同时,实现了培养基的纯天然、无添加——菌菇种植的米糠、玉米芯等均来自农业“下脚料”;菌菇采收后的废基料也可作为农业有机肥还田。
      这套数字化手段,还让整个基地的运营管理变得更高效。
      “此前,我们的订单遇到激增或变更频繁状况时,往往难以用科学的方式制定生产计划。订单状态和物流信息也经常无法同步跟踪。”智能工厂平台建成后,通过数字平台来管理、监督并优化企业的整体生产运行,管理效率也得到提升。
      “现在各个生产环节的数据都打通了,部门间协作更高效,管理层也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更精准地解决问题。”成都丰科生物科技生产厂厂长李德成说。
      对基地来说,数字化打造还将是一个持续升级的过程。
      “从建设到现在刚半年时间,我们所沉淀的数据还不多。随着数据量的增长,整个生产环节的各个流程也会随之不断优化升级。甚至在种植过程中形成的数据库,也可成为可交易的‘商品’。”王楠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