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城市滨水活力“秀带” 美丽旌湖串起魅力旌城


  • 德阳东湖山公园。毛健摄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凘源
      德阳,别称旌城。穿越德阳城区、发源于九顶山南麓的沱江上游段——绵远河缓缓流过,在这里,它也被德阳人民亲切地称为旌湖。
      近40年来,旌湖一直都是德阳的城市中轴绿廊,串联多个开放空间,是最重要的核心生态廊道。伴随城市的快速发展,旌湖两岸绿道连接不畅、生态体验感较弱、可进入可参与性不强、景观功能不够等问题日渐暴露,已不能更好地满足市民需要。拥有更现代多元的滨河空间,成为市民心头所盼。
      如何破题?9月28日,四川日报全媒体“江河上游看变迁”采访报道组走进德阳城区,沿着旌湖的建设历程寻找答案。

    市民参与改造提升工程
    打造城市滨水活力“秀带”
      20世纪80年代,德阳建市后,随着绵远河的治理,当地分段筑坝蓄水,形成了现在的旌湖,滨湖东侧城市区开始发展,初步形成滨水两岸的城市格局。数十年间,旌湖从两三公里延伸到19公里的过程,见证了德阳由一座小城成为一座现代化都市的建设历程。
      如何打造具有现代化气质的城市滨水活力“秀带”,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滨湖品质,有效回应群众关切?在前期大量调查和规划的基础上,德阳启动了旌湖两岸绿色生态带建设。
      “去年,旌湖两岸绿色生态带建设项目设计方案通过线上线下多个渠道,向全体德阳市民公开征求意见。”德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张鹰介绍,按照方案,整个项目北起青衣江路大桥,南至柳梢堰闸桥,东临峨眉山路东侧,西临蓥华山路西侧,总面积超114万平方米,绿道总长度19公里,将在旌湖两岸形成包括连续滨水绿道、标志性节点、主题区段、特色活动空间的立体滨水生态带。
      “串联起所有的旌湖绿道形成闭环,是项目的一大亮点。”设计方负责人张伟介绍,旌湖绿道建成后,市民在环湖骑行、跑步、散步时,不仅分层级,互不干扰,还不用等红绿灯,安全舒适。“以长江路大桥下环湖步道为例,我们将建设跨水栈道形成连续步道,市民还可以感受犹如水上跑步的感觉。”
      “我们会将从市民那里征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专业分类、消化升华,并结合实际运用。”德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重点工程建设中心主任李韵表示,全部工程将历时两年,采用分段施工、分段开放的施工方式,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周边交通和居民生活影响,使旌湖两岸真正成为惠民生、顺民意、接地气、受欢迎的民心工程。

    小流域里的大治理
    “无名小山村”变身“文创小镇”
      “现在我们村,山清水美,产业兴旺,人气很旺!”9月28日上午,德阳市旌阳区东湖街道高槐村的多个停车场已经停满了车。谈及村里的现状,巡河员伍道辉脸上满是笑意。
      这样的场景在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河水浑浊脏臭,河两岸生活垃圾乱丢乱弃、柴草乱堆乱放等现象屡见不鲜,主要集中在槐香谷小流域。”伍道辉介绍,槐香谷小流域是齐家堰河的支流,由于沿河村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
      “2017年以来,我们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采取‘政府主导+社会资本投入+群众入股’三结合的方式,实施齐家堰槐香谷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彻底解决了槐香谷小流域无人管理、水污染和水环境‘脏乱差’突出问题。”旌阳区河湖管理股负责人杨承伦说。
      在改善水环境过程中,旌阳区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污水集中处理站和污水管网,形成完善的污水处理体系,有效杜绝了污水直排。另一方面,控制污染源,对辖区禁养区内的11户畜禽养殖户全部关停,治理限养区40户,并将餐饮业主排放的混合废水全部接入高槐污水处理管网系统。
      环境改善的同时,旌阳区还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实现产业与生态相辅相成。“以前我一直都在丽江工作和生活,回到家乡后,看到高槐村很适合做音乐,所以决定在这里创业。”民谣小院负责人小黑说。
      不仅如此,依托清洁生态小流域治理引导产业布局、转变发展模式,高槐村整合自身资源,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吸引村民以劳动力、土地、现有资产、现金等方式入股,成为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成员,让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参与村集体收益分配。
      从“无名小山村”到“文创小镇”,改变不止在高槐村。旌阳区境内的石亭江、绵远河、黄土河、寿丰河等12条河流和18座水库,经过治理,全区河湖水系防洪排涝、水资源调蓄功能不断增强,小流域里的大治理成效正在不断涌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