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城 接续奋斗
-
□徐茂
2010年以来,来自泸州市的6批376名干部人才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奔赴高原,一批接着一批干,以实际行动在甘孜州乡城县贡献“泸州力量”。12年来,泸州市累计投入3.64亿元、实施援建项目69个,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等目标任务,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用心用情赤诚奉献,把初心与使命、忠诚与担当、情怀与奉献书写在了香巴拉乡城。
强基础惠民生
全面完成脱贫攻坚
“以前我们住在高山上,生产生活极为不便。现在,我们村实现了整体搬迁,来到移民新村,过上了新生活,感谢泸州援建!”乡城县洞松乡松通村村民四郎彭措说。洞松乡松通牧民定居点提升打造工程项目完成后,当地群众自发在定居点后山上嵌绘了“泸州援建”醒目大字。
12年来,泸州对口帮扶乡城县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选派21名优秀干部人才在当地乡镇挂职或驻村,狠抓党建引领,用心用情助力镇、村两级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开办就业培训班16期,为800余名群众提升就业技能,举办就业推荐17场,推送信息1万余条,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累计投入援建资金4800万元,实施住房改善项目,保障了230户群众的住房安全;启动绿盾行动,解决全县3600余户藏房用电线路改造的问题;设立扶贫专项扶持基金,解决贫困户上学难、看病难问题;实施贫困村卫生室、活动室等硬件提升项目,补齐贫困村短板。2020年,省委、省政府授予工作队“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强产业提后劲
全力壮大县域经济
“乡城藏猪保种繁育基地的供电问题已经解决了,这下我们更有信心保障县域内猪仔供应、打造乡城藏猪区域公共品牌了。”藏香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龙云敏说道,2022年,工作队规划并推动藏猪保种繁育基地10kV线路建设项目,解决了该基地太阳能蓄电无法满足猪仔过冬供暖需求的问题。
12年来,工作队围绕乡城县特色农牧和旅游资源,投入资金1.98亿元,助力“苹果+藏猪”现代农业产业园、农特产品加工园区等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特产品展销平台等项目,补强供产销链中各个环节,积极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促进建产销一体化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连片打造4处扶贫旅游新村,带动当地发展民宿50户,已累计接待游客60万人次,助力青德镇藏乡田园、查呈沟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倾力在尼丁峡谷再造一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与藏乡田园、查呈沟形成旅游环线,提升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
强培育添动力
持续建设本土人才队伍
“非常感谢老师来给我们授课,感觉收获满满,遇到问题老师也耐心讲解……”在2022年开展的乡城县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培训中,学员扎西拥中发表了自己的学习感悟。这次培训是通过工作队牵线搭桥,积极协调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师到乡城县进行的考前培训,该项目已连续实施5年,培训250人次,乡城县本土人才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从 2017 年的 1.5%提升到现在的9.8%。
12年来,工作队围绕持续建设一支本土人才队伍的帮扶理念,大力推动人才培训培养工作,进一步提升干部执政和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实施人才互派、顶岗锻炼组团式帮扶、送教送培考前培训、“1+N”传帮带、跟岗培训等项目,累计互派干部跟岗锻炼200人次以上,开展各类培训170场以上,培训各类人才2.7万余人次。
强合作促交流
持续扩大社会参与面
“加强产业发展合作,有更多泸县龙头企业到乡城县投资兴业,投资旅游、农特产品生产及加工等项目;加强两地文化交流、加强人才帮扶力度、深化两地沟通联系……”2022年,在泸县、乡城县对口帮扶座谈会上,乡城县委相关负责人提出了对新一轮全域结对的希望。
12年来,工作队围绕扩大帮扶面,在泸州、乡城两地达成“7+2”定点帮扶共识,帮助两地26个乡镇结成友好乡镇;率先在全省启动“千企帮千村”行动,组织24家企业结对帮扶乡城县25个贫困村,捐资捐物1000余万元。开展全域结对以来,双方在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交流,并根据结对成果率先启动了全民体检、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费用报销、0—3岁儿童维生素AD滴剂免费发放等工作。工作队还积极对接30余家企业、单位到乡城县考察,达成藏猪养殖及水电光伏等产业合作意向3项、落地企业5家。
“我们将接过援建工作接力棒,满怀激情,以‘缺氧不缺精神’的毅力,践行援建初心,不负光荣使命。”泸州市第六批对口帮扶乡城县工作队25名干部郑重表示。下一步,工作队将紧紧围绕乡城县“12563”发展战略,结合泸州市取得的创牌试点经验,着力推动双方人才互派共用、基地共建共享、产业优势互补、文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发动泸州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工作,促进形成“多方参与、互促互融”的对口帮扶大格局,奋力开创新时代对口帮扶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