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立德树人守初心 内涵发展担使命
-
“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跨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马院宣(图片由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成立于2006年6月,是全国较早、四川省属高校中首个组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由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马列主义教研室(1987年更名为马列主义教研部)和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德育教研室(1997年更名为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组成。早在1998年,学校就已经获批全国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2005年又成功获批全国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学院入选四川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学院被评为四川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是当年入选的两个“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之一。目前,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省级重点学科、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党史人物与党建思想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级教学团队等多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
近年来,学院立足四川、面向成渝、辐射全国,以建设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契机,以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影响力为主线,扭住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学科发展、队伍建设、社会服务、人才培养这几个着力点,把握大势、掌握主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把学院建设推进到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持续抓好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高位推动打造精品示范课程。学校长期坚持由校党委书记直接联系分管,校党委常委会定期专题研究学院建设工作,着力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三维一体的“大思政”课程建设格局。学院指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译言中国》和《译言英美》上线“学习强国”和国家级课程平台,选修人数逾万。目前,学院已建成四川省精品课程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1门;获评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各1个,四川省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3项,1人入选首届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
高效协同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学院坚持集体备课促发展、观摩展示促成长的理念,在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中,着力提升教师教学技能。近些年来,学院教师共获省部级教学比赛等级奖24项。其中,4人获省级思政课“精彩一课”一等奖,2人获教育部思政课“精彩一课”殊荣,1人获全国思政课“教学能手”称号,1人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二等奖,1人获第六届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三等奖,教师教学技能得到极大提升。
高标建设学社衔接教学平台。树立实践育人理念,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组织开展“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常态化开展马列宣传活动周、马克思主义论坛、“一课一诵”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思政课社会实践形式。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义务支教、“百姓讲坛”、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现已形成红色经典志愿服务宣讲团、重走长征路、调研红色文化等品牌项目。通过学社衔接平台,逐步探索出了“课堂+实践+网络”的思政课育人新格局,形成了“看、诵、读、讲、行”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相关做法在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内部工作简报上刊载交流,并得到《光明日报》、教育部官网等官方媒体的广泛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着力强化理论攻关学术科研成果实现新提升
聚焦服务方向,优化理论宣讲。按照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和学校党委的要求,先后组建了党的十九大精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等宣传宣讲团,每年选派20余名师生赴周边30余个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宣讲。精心举办“喜迎二十大”系列活动,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开展宣传宣讲,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凝练科研方向,深化理论研究。在全面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基础上,学院凝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四川党史人物与党建思想研究等重点研究方向。近年来,围绕研究方向,学院师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20多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0余项、四川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40余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发表学术文章10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30多篇,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和学习强国转载;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研究成果荣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8项;入选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秀博士论文1篇。
立足建言资政,具化理论应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依托省级新型智库“四川省党的建设研究智库”,主动瞄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献智献策。近三年,学院累计向四川省委政研室等部门提交政策咨询报告20余份并被采纳。
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学科专业建设迈出新步伐
动态调整,学科设置规范有序。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专业为补充的学科专业体系。目前,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6个二级学科,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四川省一流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学科。
集群建设,平台规模效应凸显。始终将学科平台建设作为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凝练学科研究方向,着力打造具有高水平、高影响力的学科平台。学院现有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四川党史党建研究中心、四川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工作室等4个省级学科平台,以及马列主义研究所、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中心等3个校级学科平台。
统筹协同,多元考核全面提升。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学科建设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和全校学科建设督促考核的重点内容。学校党委明确,由党委宣传部牵头,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配合,定期督促考核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情况,考核结果作为年度目标绩效考核重要依据,以督促建,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分别居全国前40%、50%和40%。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新成效
坚持引育并举,配齐配强师资队伍。严格按照教育部思政课教师配备要求,积极打造校、省、国家三级联动的思政课教学团队。为激励思政课教师不断成长,学校每年召开 1次思政课教师表彰会。学院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人;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副组长1人,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2人,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家组成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
细化考核评聘,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大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卓越教师计划”和思政课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每年选派5—6名优秀青年教师到重点高校进修,鼓励专兼职教师报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为青年教师选配教学导师,充分发挥课程组、教研室、教学督导组等教学组织的传帮带作用。每年假期组织骨干教师赴国内高校、红色文化基地和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区等地考察和学习,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优化层次结构,释放团队育人潜能。组建教学团队、科研团队、虚拟教研室等教师协作共享平台,建设“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形成老中青传帮带的师资培育体系,推动教师团队建设。鼓励支持研究生进团队、进课题,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强烈的服务基层、服务西部、服务群众的奉献意识。2016年至今,在艰苦地区、西部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超过80%。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四川、新疆、宁夏、内蒙古、贵州等西部地区;从行业领域看,以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进一步深造读博为主要去向。充分契合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对口率很高。毕业生们结合所学专业方向,在岗位上尽职尽责,得到工作单位的高度认可。
奋楫扬帆,砥砺前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学院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紧扣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通专融合、知行合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意蕴丰富、立足中国、关照时代的理论成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