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守正创新 扎实推动内涵式发展


  •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改革开放史”田野课堂。

        

    □马院宣(图片由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前身是1956年建校之初成立的成都地质勘探学院政治教研室。1978年,成都理工大学开办成都地质学院哲学师资班,历经“两课”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建设;2010年10月,成都理工大学按照二级学院建制组建政治学院;2015年11月,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年11月,学院入选四川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学院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把准学科定位。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和研究阐释,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把准学科定位,强化学科使命担当,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学校“双一流”建设中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发展,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党的建设等5个二级学科。
      二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努力培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校内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协同发展,加强跨学科研究,推进文理交叉,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居前列。

    守正创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一是严格按照要求开设思政课,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开设6门大学阶段17学分必修课程,面向本科生全面开设“四史”选择性必修课程,要求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1门课程。开设1门2学分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开设1门2学分博士研究生必修课程。开设硕士、博士研究生选择性必修课程,硕士研究生至少选择1学分课程。全力打造思政“金课”。2020年以来,3门课程入选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1门课程被认定为四川省思政课程示范课程,1门课程被认定为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大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田野实践》教学团队入选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二是全面贯彻落实有关思政课建设文件精神。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先后制定《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方案》等,积极推动上级文件精神落地落实。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40元标准划拨思政课建设专项经费,高起点发放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
      三是构建“督导督查”+“指导示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成都理工大学构建校、院、系三级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和教师互评互查等多层次“教学督导督查体系”,强化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督查组专家听课制度。成立校级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5+2”教学团队建设、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师示范课教学观摩活动,构建“指导示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近三年,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想政治课专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四川省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讲课比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3项。
      四是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近年来,成都理工大学围绕“大思政课”建设,立足“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这个主题,针对为什么要结合、如何结合、如何做实、如何做到全覆盖等四个关键问题,引入“田野教学”理念,创设“田野课堂”,稳步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经过探索与实践,初步构建起思政课田野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化、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教学成果先后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团队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第二届四川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
      学院多措并举,加大力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工作。一是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二级学科开展科研。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方向建设5个研究团队,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成明确的二级学科归属和研究方向。近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6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8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著40多部。
      二是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近三年,成都理工大学先后成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组成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师生宣讲团”“党史学习教育师生宣讲团”“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师生宣讲团”,深入师生党支部、学生班级,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田间地头,在校内外宣讲200余场次,直接听众达3万余人。近三年,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高层论坛”“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强国时代高峰论坛”等4次高水平学术论坛,参会人数近千人。
      三是构建社会服务新格局。学院依托“四川矿产资源研究中心”“西部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成都理工大学社区研究中心”等省级、厅级和校级重点研究基地,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理论建设、党政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指导作用,在智库咨政服务、公共文化服务、脱贫攻坚、基层治理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成都理工大学与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社科联等共同打造“思政大讲堂”,先后邀请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名师大师举办高水平讲座,听讲人数达5万余人次。受到中宣部和省委、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以及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度评价,被多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扎实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需着力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一是加快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成都理工大学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加快配齐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近三年,通过公开考核招聘、考试招聘、校内转岗、校外调入等方式,新增专职思政课教师46人。
      二是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能力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格落实师德考核,组织教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专题培训,提高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修养。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定期举办思政课教师培训班、开展思政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挂职锻炼、访学进修、实践研修等措施,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近三年,专职思政课教师中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入选“天府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天府社科菁英),1人被评为首届四川省“四有”好老师。

    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源源不断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备人才。一是坚持“政治为魂,素质为本,能力为重,知识为基”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一体四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率、授位率一直保持100%,考研升学的学生80%以上被“双一流”高校录取。学生作品获“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二等奖1项、四川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作品一等奖2项。
      二是构建“三阶递进”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近三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2项、国家级铜奖1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