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传承铁人精神 把握时代脉搏
-
“为祖国加油 为民族争气”大学生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
□马院宣(图片由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西南石油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严格执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紧紧抓住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契机,坚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传承铁人精神,把握时代脉搏,彰显能源特色的国内一流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院姓马”是首要原则:加强党对学院建设的领导
首先,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进一步完善学院建设领导管理机制,明确校党委书记、校长是学院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建立了校党委书记直接分管,宣传、人事、教务、科研等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学院建设领导管理机制。校党委(常委)会议、校长办公会每学期分别至少召开 1次专题会议,专题研究学院建设。
其次,优先支持学院建设。西南石油大学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纳入学校“双一流”建设方案,把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按每生每年40元标准划拨思政课建设专项经费。划拨100万元“双一流”建设经费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投资200多万元建设思政课情景教学中心。
再次,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院的基本功。严格遵循“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实施党员先锋工程和党员名师工程,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充分。2019年被学校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教工第一党支部获批学校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四川省“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单位。
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打造高质量思政课教学
教学方面,学院一方面夯实基础,严格落实教学任务,按照上级文件要求设置课程,落实学时和学分。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四史”、国家安全概论等选择性必修课程。围绕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开设系列选修课程。推选中班教学,无大班教学情况。另一方面加强管理,稳步推进课程教学。制定实施《西南石油大学德育实施计划》《西南石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方案》等制度,确保教学稳步开展。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教研活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积极探索考试评价方式改革,注重过程性评价,实施网上阅卷。
此外,学院还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以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为抓手,深入推进“互联网+石油精神+思政课”教学改革。出版《石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等专著7部,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创立“互联网+问题链”启发式教学方法,以此为方向的“张小飞工作室”入选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打造思政线上“金课群”,其中“原理”课入选国家混合一流课程,“概论”课、“纲要”课入选省级混合一流课程,“原理”课和“基础”课入选省级示范思政课程。获得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全省青教赛(思政组)一等奖第1名等省部级以上教学奖励10余项。
人才队伍是建设关键:高标准锤炼教师队伍
为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学院始终坚持将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
严格按照要求配齐师资。按照《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出台有力政策措施,把思政课教师作为紧缺人才优先保障入编,给予科研启动经费支持,发放思政课教师专项津贴1500元/月。
不断提升教师思想素质。将加强理论学习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通过中心组学习、党支部学习、教研室学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聘任、职务评聘、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1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赴西昌幼专支教团队被中宣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最美团队”。
全面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严格落实全员培训制度,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提升教师素养。共举办全国全省会议8次,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来校作报告40余次,共选派100余人访学研修。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获得全国思政课教指委员会委员、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等省级以上荣誉10余次。2019年,学院获评“四川省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先进单位”。
学科建设是核心要求:稳步推进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在我国科学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院全面落实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能力提升计划”,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规划,不断完善学科体系。2011年学院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已经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研究方向。
学院围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开展原创性研究,取得系列研究成果。新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各类省级项目35项,其中四川省重大项目2项。承担横向项目10项,经费100多万元。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地市级奖励12项。
学院持续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按时毕业率达97.1%,西部、基层就业率超70%。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0篇,各级论文获奖40余次,3人获四川省优秀毕业生,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等比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0余项。
服务社会是基本职责:持续推动社会服务实现新提升
创新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服务模式,需要各方集思广益深入思考和研究,深化社会服务方案,切实让社会服务接地气、入民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学院让理论宣讲常态化,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是积极参与四川省委宣讲团等,先后宣讲60余次。二是组织以本学科教师和硕士生为主体的师生宣讲团,以院坝会、田坎会、堂屋会等形式开展宣讲300多场。三是借助平台加强理论宣讲,在“学习强国”、《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网络平台和报刊发表理论文章30余篇。
打造石油精神研究宣传高地,让精神之光在新时代续写辉煌。一是建设理论研究高地有作为。构建出“互联网+石油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机制,被同类高校遴选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参考。二是建设宣传践行阵地有亮点。建立石油志影像库、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多个教学资源,举办“行业精神与家国情怀”等全国性会议,让石油精神逐步深入人心。三是普及能源安全与文化有成效。依托“四川省能源安全与文化社科普及基地”,举办讲座30余次,举办活动20多场。
勇挑时代责任,助力谱写治蜀兴川脱贫攻坚新篇章。一是闯新路,把致富蓝图绘出来。遴选学院兼职教师李凯为三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其因卓有成效的工作入选“乡村振兴人物榜”。二是促发展,让普通话流行起来。每年暑假,学院均组队奔赴凉山州开展推普工作,荣获团中央“三下乡”优秀社会实践队、教育部语用司和团中央青年发展部“推普脱贫攻坚”优秀实践队、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优秀团队等称号。三是助评估,切实履行第三方职责。受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委派,学院先后组织师生230余人次参与考核工作。连续2年获评四川省定点扶贫先进单位。
通过大力推进学院建设,实现了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全国优秀共青团员陈骅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者李杨、四川省最美女大学生邓嘉婷、全省“五四青年学生榜样”卿成林等均是西南石油大学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广大毕业生的无悔选择,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石油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