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校本资源赋能政产学研融合 推进高校思政课育人模式创新
-
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开展社会实践。
□马院宣(图片由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强政治、厚人文、知农业、能实践”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以1套思政课程体系为核心、2支教学团队为主体、1个省级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为支撑、1套制度为保障的“1211”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思政课创新育人模式,创新探索了用校本资源赋能思政课的教学改革道路。
多元交融的课程体系,契合人才培育现实需求
增加特色课程。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紧紧围绕我国“三农”发展实际、农业科技发展前沿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主题,聚合政产学研各方资源,与校内各部门密切合作,开发优质课程,不断优化课程供给,形成了“核心思政课程+特色选修课程”的课程体系。
一是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真正让学生走向农业、走进农村、走近农民;二是将农业类专业必修课程作为其他专业选择性必修课,拓展知识面、延长知识链,拓宽“知农”途径和“事农”领域;三是把“四史”教育同农业史教育结合起来,开设《中国农业发展史》等选修课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信心与决心。
整合校本资源。“思政课不仅需要有棱有角的思想厚度,还要让学生毕生难忘。”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锦秀分享道。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校史办、西部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等合作,深入研究川农大红色基因,系统挖掘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一线中的典型事例,将其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程。目前已出版《校史文化与“川农大精神”》《校本资源进思政课——兴农报国的川农大实践》等系列辅助教材。一系列蕴含校本资源的生动素材让课堂更接地气,在增强学生“学农”的自豪感、“事农”的责任感、使命感等方面效果明显。
创新教学形式。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核心思政课程为主抓手,根据不同课程特点用好用足各类教学资源。“基础”课程邀请“优秀学生标兵”进课堂,发挥朋辈引领作用;“纲要”课程让学生采访学校老教师、老专家,让历史与校史碰撞出火花;“概论”课程引入乡村振兴情景模拟示范,联系“三农”实际深化理解;“原理”课程开展微视频拍摄,多样态、多视角的解析备添趣味;“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川农大精神+”“大国三农”等专题,增强学生荣校情感、爱农情怀。
凝心聚力的教学团队,抓好铸魂育人关键队伍
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多措并举,加大对思政课教学团队培育计划的支持力度,构建了“年龄适中、数量充足、质量优良、本领过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促进教学团队跨学科交融,强化学界与业界的合作,学院设立了3个“名师工作室”,打造了2支跨学科与行业特色师资团队。目前,校外行业导师库拥有地方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民营企业家等行业专家20余人,为学生深度了解“三农”、快速融入“三农”搭建起了便捷的桥梁。
素质硬。学院以优秀教师涵养引领师德师风,以校本资源嵌入课堂教学,形成了一支有道德理想、人格魅力、铸魂育人、敬业奉献,深受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学院现已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团队教师课堂教学学生满意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居全校前列。近5年来,学院1人获省级教书育人名师,1人获校首届优秀教师标兵,13人次获省级及以上教学竞赛奖项,4人获校教学质量特等奖,16人次获批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立项。
思维新。在“校本资源赋能思政课程”的引领之下,团队提出的思政课程“一课一品”“战疫元素进课堂”等特色做法多次获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关注和报道。团队教师全面深度参与课程思政建设,3门思政课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参与协助的20余门专业课程获省级、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实现了课程思政育人无缝对接。
情怀深。团队教师孙成勇、付刚等常年驻扎脱贫村开展对口帮扶,杨世义、颜怀坤、舒永久等深入乡村开展理论政策宣讲……这些教师是育人团队中新时代思政教师的一个缩影。围绕我国“三农”工作相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团队教师聚焦校本资源优势领域,带领学生在思政课程实践中积极开展决策咨询、理论宣讲、乡村振兴等工作,撰写的多篇研究报告得到肯定,理论宣讲活动覆盖5000余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创新协作的实践平台,激发精品项目育人活力
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何思妤表示,搭建前沿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政府、行业共同参与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是链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重要一环,为培养兴农报国时代新人厚植思政沃土,激发思政活力。
通过强化与四川长征干部学院的合作,不断整合“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四川农业大学)基地”“四川省公民文化普及基地”“生态文明(温江)研究中心”等省级、校级平台资源,构建起“理论研究中心+实践培训基地”的多维实践教学平台,推进政产学研深度整合,系统培养学生政产学研实践能力。
建立跨学科与行业的“三个课堂相结合,实践教学五个一”实践教学机制。第一课堂研读“三农”理论与政策,训练学生理论思维与政策解读能力;第二课堂结合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训练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第三课堂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学院与现代农业园区、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局等共建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开展生产实习实践,强化学生服务“三农”的能力。为推进“三个课堂”落地落细,学院探索建立起“一门思政课程”对应“一个合作指导教师”“一次实践教学研讨会”“一个师生思政科研项目”“一批优秀实践实习案例”的“五个一”实践教学机制,把教师科研成果和校企合作项目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把行业部门专家转化为实践教学教师,把学习实践作业转化为优秀案例,丰富实践教学前沿性、理论性、实用性,吸引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索性实践能力训练。
打造思政校本资源精品实践项目。积极开拓“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建设“乡村振兴虚拟仿真实验室”,打造“走在乡村振兴大道上”的校本资源精品实践项目;将川农英烈、“川农大精神”等红色基因与兴农强农、乡村振兴等绿色实践有机结合,传承红色基因,凸显思政底色、川农特色。“绿”“红”辉映,彰显了精准施策的育人魅力,有效回应了新时代对培育新农科“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新要求。
持续发力的制度建设,永葆思政育人优先优质
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庄天慧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首要任务是抓保障,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学校党委把强化党建引领、不断推动制度创新,作为持续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的重要抓手。
强化校党委主体责任。学校成立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校领导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直接分管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学期至少进行两次调研指导,及时解决学院建设面临的问题。学校先后推出思政工作“27条”、思政课“30条”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29条”,多措并举推动思政育人优先优质发展。
全过程规范教学运行。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推进机制与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工作,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本科教学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学院先后制定和实施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案》《四川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建设方案》等10余项教学管理制度,全面覆盖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考核、教学反馈等教学各方面,确保教学质量管理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四川农业大学一直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初心,以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合格时代新人为使命。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立场,持续深化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为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