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铁肩担道义 铸魂育新人
-
西财马院研究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马院宣(图片由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四川省最早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四川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先进单位;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财经高校思政课教学协作会、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会、四川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等国家级省级校级重要教学科研平台……这是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西财马院”)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一张“成绩单”,也是体现西财马院事业发展更上层楼的一份“决心书”。
赓续了西南财经大学爱国报国、治学兴学的历史传统,西财马院铁肩担道义,铸魂育新人,正行进在创建全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奋进之路上。
筚路蓝缕启山林 栉风沐雨薪火传
在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济民广场,矗立着一尊人物雕像,他就是中国最早的《资本论》翻译者、当年西南财大的教员陈豹隐。这尊雕像,和不远处屹立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门前的马克思铜像,都是西南财经大学的地标。
在丰沛的红色基因和浓郁的财经文化底蕴中诞生的西财马院,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底色。
作为四川省最早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创立18年间不断发展壮大,勇立时代之潮头,敢发思想之先声,已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第一学院”。
去年10月,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通知,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批增列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赢得如此机遇,学院认为:“这是学校党委把马克思主义学院摆在立德树人‘第一学院’位置优先发展、把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第一主课’聚力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领航学科协同共建的结果,说明学院已形成具有西财特色的高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面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征程,西财马院秉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政治导向,秉承“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西财大学精神,坚持“以理想之、以道德之、以纪律之、以文化之”的建院理念,沿着前辈们奋斗的足印,锲而不舍奋斗在建强“第一学院”的最前线。将“孜孜以求,助学生立经世济民远大志向”,作为专业要求;把“春风化雨,为国家育思想品德优良人才”,作为历史使命;把思政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作为“一体两翼”展开,在更高水平上、更高要求上实现各学科专业的专门化教育。
大江流日夜 慷慨歌未央
学校党委立足于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持续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希望学院能够“脚踏实地钻研教学、顶天立地开展研究,切实担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党委书记等多位校领导多次带领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到学院召开现场办公会,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人才队伍、科研评价、社会实践、经费支持等方面研究部署专项工作,彰显了学校党委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决心。
同时,为确保马克思主义学院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党委把马院建设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纳入学校“双一流”建设重点工程和年度重点工作,优化出台系列支持马院建设的政策举措: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前置学科重点发展。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机构设置在马院,全力支持马院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阐释研究中多出高质量成果;持续加大思政课教改支持力度,实施一流课程、VR虚拟仿真教学建设等多个专项支持计划,全面推进学科特色发展和马院内涵发展。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四个一批”专项计划和分类考评。学校出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依托学校“光华英才工程”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进行分类管理与分类考评,支持马院按照“引进一批、聘用一批、转岗一批、后备一批”原则,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实施灵活政策;大力引进优秀博士毕业生;在校内辅导员中择优转岗一批思政课专职教师;在在读优秀博士生中提前锁定人才“苗子”。
实施思政课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单列和专项津贴制度。学校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单设指标、单设通道评审;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完善科研考核制度,把思政课教师在主流报刊和网站上发表成果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将思政课专职教师津贴的制度安排纳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框架整体考量。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迈步新征程,西财马院乘势而上,着力特色发展、内涵发展,抢抓历史发展机遇,主动融入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育人作用,不断完善“大思政”格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深入推进“政治建院”“教学立院”“学术兴院”“人才强院”四大工程,全力冲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质量高地与学术研究高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各项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呈现多点开花、稳步上升态势。
学科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重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哲学基础、国家意识形态教育与文化安全、基层党建与乡村建设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产出一批包括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在内的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生机勃勃。作为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在学校党委“三全育人”格局和体系引领下,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互通立交”特色思政,深入实施“教师思政”“思政‘金课’”“学生思政”“课程思政”四大重点工程,在“立柱架梁、项目牵引、创新升级、质量创优”方面取得了系列显著成绩。研究生团支部荣获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称号,官方微信公众号“西南财经大学马院”入选全国首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重点建设名单。
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改革全国领先。目前已建设完成的“红军长征在四川”“新中国建设”系列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先后建成四川省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四川唯一)、全国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首批两家之一),改革成果荣获四川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个虚拟仿真项目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虚拟仿真课程入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增强。西财马院目前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既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思政课教师影响力人物、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也有四川省“四有”好老师、四川省“天府名师”、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四川省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入选者等。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成效显著。近5年,西财马院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立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科研课题50余项;在求是网、新华网等媒体发表理论阐释和评论文章11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10余篇决策咨询报告被相关单位采纳或刊发;获多项省部级科研奖;举办“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论坛”等全国高端学术论坛10余场。
昂首阔步新时代,砥砺奋进新征程。西财马院秉持“立德树人”初心,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一批批具有远大抱负的学子经过锤炼和锻造,不断探寻社会进步的真谛,在各条战线上成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播火者”,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