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姿多彩的民间“山花”——评《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

  •     

      □唐浩源
      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完美落幕,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报送的《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上、下)荣获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奖。该书由通江县文化馆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合作编撰而成,以20世纪80年代搜集的通江县珍贵的民间歌谣为基础,对不同歌谣的不同方言与多彩民俗进行精准校注,同时在书里辅以大量的通江民俗文化图片帮助理解,达到“以图注文,以文释图”的良好阅读效果,以此多角度呈现通江民间歌谣的丰富文化内涵与独特价值魅力。

    歌谣饱含真情,记录民间故事
      通江民间歌谣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凝聚了巴山人民的无穷智慧,表达了巴山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呈现了巴山人民日常生活的多姿多彩。通江民间歌谣涵盖了当地的历史、语言、民俗等方方面面,对研究地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中,《把郎丢了咋舍得》《妹到婆家去相亲》《小妹长得白如云》《贤妹套的少年郎》等歌谣饱含真情,表达了以通江地区为代表的巴山人民敢爱敢恨,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性格特质与生活态度。如《把郎丢了咋舍得》,巧妙通过甲乙二人对唱,把落在桑叶上的雪花经过太阳暴晒的形象比喻,表达爱情离别时的珍重万分,又在“麻绳就在细处断,把郎丢了咋舍得”中,用比兴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情郎的珍惜与挽留。在《郎吃饭来姐添汤》歌谣中,真实表达了女子对即将出行远方的情郎的担忧与照顾。在“她”口吻的传唱中,一直反复劝男子多吃饭,并给他添汤夹菜,生怕此后一路匆忙食不果腹,其感情通过细致动作与直白心理描写跃然纸上,情深浓浓。

    保护地方特色,彰显多彩民俗
      通江作为“依三巴之旧城,控全蜀之左隅”之处,自古人杰地灵,而其民间歌谣不仅是原生态民间文化的记载,更是珍贵巴山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之一。在编写过程中,作者把田野考察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多重证据法”贯穿始终,对通江县民间歌谣进行准确记录与系统整理。在书中可看到作者收集到的大量各种民间仪式的歌谣,如《建房仪式歌(一)》,通过主人公建房匠人的口吻,一方面表达了对屋主家庭的羡慕,祝福其家发展文武双全和和美美,另一方面又表示了自己能力有限,并没有把自己师傅的全部本领融会贯通,面对主人家的赏识与聘请,生怕耽搁了工期进展的谦虚态度。而《五更起,路上行》,从饥寒凉热路上辛苦劳作的直白描写入手,如实表达了对凭自己努力维持家庭的不易,原生态的记录,彰显多彩的民俗和生活。
      为编撰《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一书,编者们费时4年,跋山涉水深入各地,通过采访民歌传承人,拍摄民俗图片,制作碑刻拓片等方式,“以图注文,以文释图”,全面呈现通江民间歌谣的文化内涵,抢救性地保护了大巴山地区的濒危文化遗产。
      《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获得“山花奖”让人鼓舞。相信通过对巴山歌谣学的继续研究和地区民间文学的发掘与继承,将有更多川味民间歌谣以古老的形式彰显现实的意义,展现出自己独特的地方价值与非凡文化魅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