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倍特药业:

    “防疫泡泡”打开后开启满负荷生产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莉莎
      9月11日,家住成都市温江区的罗军早早出发,在8点前准时抵达工作岗位——倍特药业旗下成都倍特得诺药业有限公司的固体制剂车间。9月1日起,他和成都倍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000多名员工一起,在“防疫泡泡”中坚守岗位、以厂为家,在闭环生产状态下,全力保障药品生产。
      9月9日深夜,温江区发布通告,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这意味着,工厂将全力复工复产。

    复工前 深夜开会研判
      9月9日晚,罗军辗转难眠。9月1日以来,他已经一周多没有回过家。23时55分,宿舍里一阵狂欢。温江区通告一出,大家感叹:“可以回家了!”
      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是值得高兴的事,倍特药业公共事务部总监刘韬韬说:“我们更关注怎么有序推进相关工作,这个时候不能乱、更不能散。”
      如何调整工作重心?刘韬韬说,此前公司各大生产基地更多考虑的是,员工在“防疫泡泡”内的生活起居和生产任务;厂区恢复正常后,则要考虑如何在流动状态下保证员工安全,如何在仍有三成左右员工居家的情况下全力复工复产,冲刺三季度的产能。
      9月10日一早,后勤部门对所有驻厂员工的家庭地址进行了逐一摸排。他们以此为依据,为家在温江区辖区内,且所在小区不是中高风险区域的员工发放厂区通行证,每天“两点一线”。不符合回家条件的员工则继续驻厂。

    复工后 启动“双班生产”制
      下一步则是考虑如何满负荷生产。一方面要把前期让位给急需药物的产能尽快补齐,另一方面要把生产任务要求的相关产线开足马力,以保障市场需求。为此,公司启动了“双班生产”制。这是一种产能动态调整策略,根据市场需求的不同,紧急调用另一条生产线的员工,承担急缺药物的生产任务。
      “单班”换“双班”之所以可以实现,是基于公司前期的员工培训,为现在的工作打下了基础。每个车间的操作要求和人员需求是不一样的,公司致力于培养“多能手”,让同一个员工到不同的车间操作学习,掌握多个工序的操作要求。“这也是倍特药业应对疫情紧急状态,在人力有限情况下的一种集中排产预案。”倍特得诺药业相关负责人介绍。
      截至发稿前,倍特药业旗下位于高新西区、青白江区和温江区的4个生产基地均已陆续恢复有序生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