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字160余幅图片勾勒成都公共交通工具发展变化
作家张建书写“锦城之舟”影像志
-
张建近作《锦城之舟:成都公共交通车辆影像志》。张建收藏的成都公共交通票据。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成博
成都的公共交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它们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在中国作协会员、交通文史专家张建的近作《锦城之舟:成都公共交通车辆影像志》中,他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资料考证,创造性地以公共交通车辆为主题,按“公共汽车电车影像与纪实”“出租交通工具影像与纪实”“地铁列车影像与纪实”三个部分,用40万字、160余幅图片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公共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娓娓道来。
“我从30来岁的时候开始收集成都公共交通相关的资料。”张建说,当时他进入成都公交公司工作不久,因为工作原因,也因为爱好,对历史上与成都公交相关的资料进行了收集。这个爱好一直持续了30多年,如今,张建收集的关于成都公共交通的重要票据和影像素材已达数千件,从中产生的选题不断充盈着张建退休后的写作生活。
当初为了收集这些票据,张建也是颇费了一番工夫。“人们乘车之后很少会去保留票据,所以收集票据其实是一个漫长而困难的事情,但票据本身对于公共交通历史的书写又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张建告诉记者,曾经有一次,他听闻自贡的一位收藏家手上有两张珍贵的民国时期的脚票,于是连夜冒雨到自贡,“但是好说歹说对方都不同意。到最后,他看见我这么真诚地想要,就问我有没有东西可以和他换。他说他想要火车票,而我刚好也有,于是通过资源交换的方式,我从这位收藏家手上获得了珍贵的公交票据。”
类似的资源交换在张建票据收藏中屡见不鲜。换回票据后,他会认真研读上面的信息,“以前的票据都是用毛笔手写的,从什么地方出发、到什么地方去,一字一句写得清清楚楚。”张建说,“当收集的票据足够多时,城市的公共交通记忆就自然而然复活了,这个时候去写作成都公共交通,下笔如有神助。”张建透露,他正在计划以自己收藏的票据资料为基础,打造“成都交通票物遗产博物馆”。
与“如有神助”的高产相伴随的,是张建作家身份的迅速变化。“我从2018年加入成都市作协,到2019年加入四川省作协,再到2020年成为中国作协会员,一年一步地提升,让我自己都很吃惊。”
但事实上,张建是以扎实的作品为自己赢得了文学上的荣誉。采访过程中,张建告诉记者,他的《锦城之舟:成都公共交通车辆影像志》已正式被中国国家图书馆选为文献类图书收藏,“这意味着,这部关于成都公共交通的作品,将以国家记忆的形式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