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明经和 1939 年的“茶马贾道”


  • 川康科学考察团从雅安出发向康定前行。 雅安明德中学旧址(雅安西康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明经1939走进雅安》,雅安市博物馆编著。

      雅安奎星阁,位于奎星街北端,为雅安城里最高建筑,其基座与雅安城墙等高。

    “茶马贾道”上的背夫在休息。

    1939年拍摄的雅安全景。

        

    人物名片
      孙明经(1911—1992年),祖籍山东,生于南京。中国电影教育家,我国高校电影教育奠基人之一。193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1936年起,在金陵大学担任专职电影课教师,并用摄影机进行国情调查,一边拍摄科考电影与照片,一边筹备创建中国电影、摄影等高等教育课程。1937年至1944年,先后4次完成行程超万里的科考拍摄。其中,1939年6月从重庆出发,历时160多天进行“茶马贾道”考察,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动态影像及照片,为今天重新认知、研究和利用“茶马贾道”留下了宝贵资料。

      走进位于雅安市雨城区的雅安市博物馆,墙上悬挂着的一幅雅安全景黑白照片分外吸引人。一眼望去,居民楼房紧密连片,青衣江穿城而过,河流对岸群山绵延。83年前的夏天,在雅安当时最高建筑明德中学楼顶,孙明经拍下这张鸟瞰雅安的照片。
      孙明经是中国电影高等教育的开山宗师,也是一位实证科学考察者。34岁前,他进行过4次实证考察,每次行程均超万里,摄影数以万计。其中于1939年进行的“茶马贾道”考察,历时160余天,拍摄了8部短片和2200幅照片,留下不少关于雅安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影像资料。
      “雅安是这次考察的出发地,也是这次考察的重要一站。”孙明经的儿子孙健三说,“茶马贾道”横贯雅安,雅安是古代以茶换马和茶土贸易的重要地区,是茶叶的原料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储运基地,也是四川盆地通向西康藏区的门户。2014年,孙健三授权雅安市博物馆出版了画册《孙明经1939走进雅安》,“与拍摄时相比,雅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当年用相机记录下的场景也更具意义,希望更多人认识和了解雅安悠久的历史文化,领略‘茶马贾道’的风情魅力。”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薛维睿
     应运而生的川康考察
        1939年,时年28岁的孙明经,已经独立拍摄了30余部“国情调查电影”。在蔡元培、陈裕光、魏学仁等人的推举下,孙明经成为我国第一位电影高等教育专职教师,并被安排对“茶马贾道”进行考察。
      “这次考察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孙健三讲述,1939年,我国大片国土被日军占领,经济仍然十分落后的“西部”地区成为抗战的“大后方”,长期大规模的抗日战争,需要经济与物资的支持和保障。
      去哪里寻找抗战的财政新税源?1939年,西康省政府正式成立。西康资源丰富,又是物资运输要道,能为抗战到底提供支撑。如何开发利用这条路上的资源,各种名目的“川康考察”应运而生。
      孙健三说,长期以来,盐税、茶税、铁税和金银开采等,一直是历代政府最稳定的收入来源。时任四川教育厅厅长的郭有守,将目光投向有2000多年历史的“茶马贾道”。以“茶税救国”为主张,郭有守组建了一个高规格、大规模的考察团,40余名来自各大高校的著名学者应邀前往当时的西康省雅安市,组成多个专业组分头西进考察。
      孙明经作为专业摄影师,加入川康科学考察团,以电影拍摄和照片拍摄的方式进行调研。“当时物资条件尤其艰难,因为没有电影胶片,多数电影人只能进行话剧演出,在这样的情形下,这次考察一次拨给孙明经电影胶片12000英尺、照片胶卷200个。”孙健三说,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电影和照片能让大后方的官员、学者以及广大军民直接看到,“茶马贾道”上有足以支撑抗战的税源和资源。
      扛着摄像机和照相机,带着珍贵的电影胶片,孙明经一路风餐露宿。孙健三听父亲讲述过路途艰辛,考察路线过半时,受到战乱影响,考察团安全无法保障,成员只得中途折返,“父亲不甘心半途而废,选择独自前行,只身考察了德格、白玉、义敦(1978年并入巴塘、理塘两县)、巴安(今巴塘县)等路段,最终实际考察里程超过原定计划近千里。”

    运输不靠马匹靠人力
      “这是一次有着明确目的和充分准备的考察。”孙健三说,这次考察经过4个月的准备,出发前多次组织各学科的学界专家,提出了诸多考察题目,制定出详细的拍摄提纲。
      例如,雅安为何会成为“茶马贾道”的源头和起点?茶叶从种植加工到运贮贸易要经过哪些环节?“茶马贾道”的“古道”“今道”具体道路与交通情况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孙明经通过电影拍摄和照片拍摄的方式进行考察。
      雅安草坝茶上溜板、一家三代一起晾茶、茶厂收购初加工后的茶、茶店前整装待发的女茶背子……从孙明经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当时以雅安为中心的边茶产业欣欣向荣。
      在康藏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五厂,孙明经拍摄了一位工人正将茶包整齐堆叠在库房。这是雅安边茶生产过程中最后一个步骤——茶包入库堆垛。在不通风的仓库中,雅安边茶要经过整整一年的“醒茶”后,再由背夫背负着踏上艰难险峻的“茶马贾道”。
      在这些照片中,令孙健三最有感触的便是这些运输茶叶的背夫。1939年8月底,孙明经在康定“西康茶关”拍到一位背夫,肩上背负了19条茶。1条边茶重16斤,19条边茶重达304斤。
      孙明经曾向经营雅安边茶的茶商请教,为何雅安至打箭炉(今康定)运输路上,不用马匹而是靠人力?“父亲得到的回答是,马在平路可驮12条茶,但从雅安到康定的路途最多驮2条;靠人力运输的话,最多可以背20条。”孙健三说,此外,运输路途需要翻高山、越激流,马匹载货往往难以顺利通行。
      背运边茶的人称为“背夫”,茶商则称为“背子”。男的称为“男背子”,女的称为“女背子”,年纪小的称为“娃娃背”。孙明经在路上还见到了“背家子”,夫妇两人都是背子,带着孩子背送边茶。
      “父亲曾回忆当时的‘背家子’,虽然路途艰难,但一家人一路打打闹闹、携手相伴,常常不以为苦。”孙健三说,这种情景让孙明经深受感动,但碍于手中胶片太少没能拍摄下来,“算是一个遗憾。”

    从“边茶生桥”到“边茶生铁”
      在孙明经拍摄于1939年7月的一张照片中,一位背负200多斤茶叶的背夫正跨越荥河上一座近百米长的铁索桥。在这座位于荥经县境内的康宁桥上,看到铿锵作响的铁索承载着背夫们沉重的步伐,孙明经明白了为何有“边茶生铁”的说法。
      为了满足雅安边茶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铁索桥成为通过“茶马贾道”上激流沟壑的唯一选择。雅安不仅催生了大渡河铁索桥,也让川西冶铁业和采煤业应运而生。
      冶铁业发达的荥经,成为建桥所需之铁的供给地。孙明经不仅拍摄了各式各样的铁索桥,也记录下荥经冶铁的过程。通过拍摄从铁矿石运输、初加工,到炼铁、出铁、称重、入库的全过程,孙明经编制了一部长达15分钟的纪录片《铁矿金矿》。
      他在这部纪录片中配文解说:“荥经铁厂遍全县,县境内有铁索桥十五座之多,象征其产铁之富。冶炼步骤:先将采得之菱铁矿(碳酸铁)敲碎,加以煅烧,释放出碳酸气,而成熟铁(碳化铁),然后以木炭为还原剂,将熟铁与木炭间层叠置于鼓风窑内,鼓风器利用水力发动,烧炼后,使氧化铁还原而为铁。”
      孙明经记载的,正是荥经传承数千年的土法技术“围木成炉”。一张在荥经县人成铁厂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木头搭建的高高“炉子”,工人通过搭建的坡道行至进料口。所谓“围木成炉”,并非用该木头炉子炼铁,真正的铁矿冶炼炉是木炉内部用耐火砖砌成的鼓风窑。
      孙明经还发现,荥经出产的菱铁矿,虽不如西昌等地出产的磁铁矿含铁量丰富,但矿区附近有充足的燃料和用于制造耐火砖的火石,加上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围木成炉”的土法早有成规,“放在建省之初期,其地位甚为重要。”
      此外,孙明经敏锐地意识到,这些生铁可供给国防使用,他在笔记里记录:“若兵工署买,115元/吨。”“在当时父亲眼里,荥经的铁经过加工,也可以成为保卫国土的枪炮。”孙健三说。此后两年,荥经先后成立了官办的华西铁业公司、定安钢厂、私营西康省铁业公司,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