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劳模精神成风化人

  •     

    □王安平 姚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民族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精神凝练和真实写照,是党的精神谱系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年学生的成人与成才,需要劳模精神的支撑和引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把青年发展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谋划,指出推动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青年发展需要深刻体会劳动的价值,感悟劳动的意义,形成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时代风尚。弘扬劳动的精神,让劳模成为青年学生的学习榜样,让劳模精神成为激发青年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蓄力。
      青年学生的意志和人格,需要在劳动教育中锤炼和打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劳动周等。青年要从劳动教育中感悟劳模精神,通过劳模精神的浸润引导,教育培养广大青年怀揣理想、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教育培养广大青年拥抱知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教育培养广大青年坚守底线、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凝聚“家校社”合力,推动劳模精神成为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时代标识。
      一要用好劳模活教材,拓宽思政课路径,多维度涵养劳模精神。学校是新时代青年学生学习劳模榜样、提高劳模榜样示范作用的重要阵地。在学校,用多主体、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方式弘扬劳模精神,能最大程度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学校宣扬正能量的劳动模范故事,调动青年学生共情,使之产生可识、可感、可学的积极态度,在心中树立追星劳模的榜样意识。劳模精神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思政课将二者融会贯通,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使学生多维度学习劳模精神,全方位培养劳动认同感。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多维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行合一的能力,锻炼动手动脑的技能,涵养劳模精神。例如,定期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校园大扫除;邀请劳模到校园中展示专业技能和讲述他们的奋斗史;开展校园劳模评比活动,等等。
      二要建好融媒体平台,注重媒体联动,全方位宣传好劳模精神。随着传播手段日趋多样化,“互联网+”让信息互联互通,复杂多样,弘扬劳模精神变得既容易又困难。一方面,由于海量传播载体导致信息不断变得多样化、碎片化、复杂化,要思考如何让劳模精神的宣传变成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其主动接纳。另一方面,在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要注重提升感染力、影响力,善用互联网趋利避害,运用生动活泼、符合青年成长特点的方式,将大众传媒与手机App作为最具传播效能的渠道,双管齐下、潜移默化地做好宣传工作。
      三要抓好家庭文明建设,健全协同机制,深层次做好劳动教育。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家风的塑造。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重家教、树家风、传家训,发挥家庭教育在培养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中的重要作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育人机制。同时,家庭教育对青年形成正确的三观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父母对劳模精神的认知教育,会耳濡目染地影响子女对待劳动价值的选择和情感态度,应从小树立子女尊重劳动的态度并鼓励其积极参与家庭劳动,在具体的日常生活实践中让青年感知劳动的价值、体验劳动的快乐、感受劳动的意义。要让劳动成为青年成才路上的必备技能,让劳模精神成为青年形成新时代思想价值认知的铺垫,从而为社会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支持。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