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硅宝科技,满负荷生产的厂区为何“静悄悄”?
机器替人 智能化工厂应对疫情有底气
-
成都硅宝科技厂区,满负荷生产的自动化生产线。 窦丁乐 摄中控室里,工作人员用电脑操控整个生产线的生产。 窦丁乐 摄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唐泽文
探 访 体验
9月2日,记者到达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门时,心里充满疑惑。来采访前,公司总经理黄强说,虽处于疫情之下,公司仍在满负荷运转。
但从大门口向里望去,整个公司一片静悄悄,哪里像是在满负荷运行?进入厂区后才发现,奥妙都在车间里。
产能不减的“秘密武器”疫情前,已启动生产线自动化升级
“疫情发生前当然不是这样。”黄强介绍,公司从事有机硅密封胶生产,平日里各类物料、人员进进出出,十分热闹。
但当天走进公司厂区,几乎看不到人。“这个厂区有员工300余人。”黄强介绍,9月1日上午,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关于在全市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的通告后,公司同步开启闭环管理,留下三分之一人员维持生产。“生产、技术、物流、行政,每个部门都有人留守,厂区是正常运行的。”
这里是成都硅宝科技的总部,虽然处于闭环管理,但生产保持满负荷运行,每天有800吨物料进进出出。
疫情期间,这个只剩三分之一人员的“静悄悄”工厂,是怎么满负荷运行的?走进生产车间,记者才知道原委——早在疫情之前,公司就启动了生产线自动化升级。
这是一条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原料粉包被自动送入拆包机打开后,所有粉料混合相应液体,按照事先设定好的比例和速率投入存储罐和计量罐,然后进入搅拌装置进行相应处理,最后出来的密封胶直接被放上包装线装箱入库。整个生产线的全部过程,都由中控室的一个人进行管控。
生产车间领班余海洋就是当天的管控人。在中控室电脑前,他全程盯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各项流程数据。“搅拌桨速度、下料速度、搅拌行程……这些数据都是预先设置好的,我在这里主要是盯着看各个环节是否正常工作。”他说。
公司生产部经理闫健康说,自动化生产线上,最多只需 3人在现场,主要做一些类似监看的辅助工作。“这要放在以前,一条生产线需要17个人。如果遇到闭环管理,必须减少人员,产能一定明显下降。”
自动化生产线的“出身”已完全国产化,成本只需原来一半
黄强介绍,目前公司的所有生产线中,70%都是自动化生产线。“剩余的30%主要用于定制化产品生产,还需要以人工为主。”
整个公司有20万吨密封胶产能,年产值可超40亿元,绝大部分都来自这些自动化生产线。“现在用的第二代自动化生产线,已实现完全国产化了,专利都是自己的。”黄强表示,最早的自动化生产线由德国厂商提供,造价高。完全国产化后,在性能不降的前提下,造价只有原来的一半,维护成本也更低。
“国产化的过程很不容易。”他介绍,有机硅密封胶的国产自动化生产线是空白,很多细节都需要自己去填补。“比如‘高黏稠物料的自动化连续输送和计量’,仅生产线研发,我们10人团队就花了1年时间。”
国产化成功之后的生产线,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具备“可成长性”。“生产线的升级,算法升级是关键。国产化后,核心数据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可以用它来不断优化算法,达到提升生产线效率的目的。”他说。
下一步,公司还将拓展产品的多样性。“光伏行业、锂电池行业的密封胶,都是我们拓展业务版图的方向。相信今后能有更多优质的产品出现在我们的自动化生产线上。”离开车间,回到静悄悄的办公区,黄强又找来公司技术中心工程师,商量新一轮生产线自动化升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