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动亲情
父亲与川报
-
四川报纸副刊好作品三人谈(1995年4月23日版面图)。
●作者简介
赵剑锋,诗人,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
●寄语
《四川日报》走过70年历程,传递权威声音,谱写精彩华章,为全川人民提供了精神食粮,丰富了文化生活,希望川报越办越好,更上层楼,在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谱写新篇章!
□赵剑锋
父亲今年72岁,一个地地道道的大巴山农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老少边穷的通江农村,父亲高小文化毕业,算是村里的“读书人”了。父亲做过最大的官就是生产队长。在信息闭塞的年代,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收音机和报纸。打我记事开始,父亲的条桌案头上总是摆着一摞折叠整齐的《四川日报》。除了他自己可以随意安排这摞报纸外,其他人是不能动的。
1999年我在成都落脚安家后,父亲每年都会来成都住上三五周。每次来成都,父亲都要提一个仿牛皮做的宽大公文包,像一个乡干部的样子。有一次,好奇心使然,在深夜,我悄悄打开了父亲的包,里面居然躺着几份报纸,大部分都是过期的《四川日报》,我慢慢地拉上拉链,想象父亲戴着老花镜看报的样子,我猜测父亲有佯装知识分子的因素在里面,因为父亲从来就爱面子、要尊严,他不想在大城市里让城里人看不起他,也不想给我这个文学青年丢脸,他就把报纸装得满满当当的,“包”有诗书气自华,里面的报纸给他撑了不少的胆,他在这个城市行走,多了些底气。
随后的几年,经人介绍,社区有个小的阅览室,他每天能花三四个小时去坐坐,专门挑川报看,他熟悉这张报纸,更熟悉每个栏目。有时候没看完的,就给管理员说说,带回家里,管理员就索性多给他几份,很多时候父亲回来都是满心欢喜。
父亲在成都最长待不过两个月,他始终觉得农村的那方水土才是他真正的归宿。父亲平时很少主动与我们联系,有个周末的中午,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我以为出了什么大事情,他气喘吁吁地问我,在《四川日报》上有一篇署名“赵剑锋”的是不是我?原来他专门步行三十多里山路到区上邮局给我打电话确认,得到我肯定答复后,他在电话那头兴奋地说,“我就说嘛,世上哪有那么多同名字的嘛,然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原路返回,高兴得连口饭都没顾得上吃。”
2009年春节期间,父亲很郑重地召开了个家庭会议,他说在《四川日报》上看到一篇报道,种赶黄草能赚钱致富,他决定把家里的几亩田地拿来种赶黄草。我们三兄妹听了后觉得还不错。父亲便开始买种子、培土、施肥、锄草、照料……不过,一通操作下来,事与愿违,并没有那么好的收成,但比种庄稼强。一年下来,父亲变得又黑又瘦,我们不忍看到他这么劳累,便跟他商量放弃这个项目,他很犹豫,很不舍。他还说,川报上介绍的经验不会有假,一定是他自己的问题。经过我百般劝说,拿气候、土壤等做对比,断然掐灭了他想做一个十万元户的梦想。
父亲并没有多少学问和知识,也没有读过多少书看过多少报,他甚至没有走出过四川,《四川日报》在他眼里始终是省内最权威的报纸。直到有一天我把他带到红星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门口时,那一排长长的读报栏前,人头攒动,那阵仗,让他叹为观止。直到现在,每每谈起,他都感叹:那才叫读书看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