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 在新的赶考路上稳步前行
-
●补短板就是要实现协调发展,将木桶效应的短板约束降至最低
●强弱项就是要驱动充分发展,破除制约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固底板就是要确保稳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
●扬优势就是要赋能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对两步走战略作出了全新部署,提出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要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找准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上稳步前行。
□孙久文
补短板,实现协调发展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上,补短板就是要实现协调发展,将木桶效应的短板约束降至最低。
补短板实现协调发展涉及产业结构协调、内外循环协调、城乡协调、区域协调四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协调。产业结构协调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离不开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并进。第一产业,在土地制度优化、资本下乡、城乡人力对流的三维框架下,助推农业生产机械化与现代化,向着高产、高效、优质的目标迈进。第二产业,在引导纺织、服装、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大力培育以电子芯片、集成电路、精密仪器、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兴制造业,维系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第三产业,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重点扶持以金融、交通运输、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以文化旅游、商业贸易、居家养老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强化服务业对协调发展的正外部性。二是内外循环协调。在中美贸易摩擦频仍、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多重背景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新贸易格局时不我待,要充分释放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有效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来巩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是在推动消费产品智能化、消费结构服务化、消费方式网络化的同时,积极引导投资向交通、水利、信息等公共领域倾斜。要健全开放型经济体制深度融入国际大循环,在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区试点盘活经贸合作的基础上,加深信息技术、文化教育及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是城乡协调。加快城乡协调发展步伐,就必须牢牢把握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关键战略,推进城乡居民权益均等化,实现农业现代化,融合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化解以人口城市化为导向带来的人口结构失衡、以城市扩张和农村萎缩带来的空间结构失衡、城乡管理体制分割带来的制度失衡、忽视中小城市过渡作用带来的城镇体系失衡等,完成由“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伟大转型。四是区域协调。扎实推进以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点落实以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的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与主体功能区、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新型功能性平台联动,畅通解决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新途径。
强弱项,驱动充分发展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上,强弱项就是要驱动充分发展,破除制约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强弱项驱动充分发展包括突破科技创新卡脖子瓶颈、摆脱现代化教育体系不健全困境、改变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现状三个要点。一是突破科技创新卡脖子瓶颈。科技创新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不竭动力,然而伴随国际经贸环境的恶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用技术封锁遏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突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我们不仅要通过税收减免、盈亏相抵、信贷支持等优惠性措施缓解企业创新面临的融资约束,还要以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为载体加速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发挥我国的科研大国优势和产业门类齐全的产业优势,从根本上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被卡脖子的难题。二是摆脱现代化教育体系不健全困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能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丰裕的人力资本。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在普及义务教育、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覆盖面的同时,认真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构建素质教育导向下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践行“双高”计划,秉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准则,理论与实操紧密结合,推广“1+X”职业技术证书制度,淬炼大国工匠;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开创高等教育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齐头并进的新局面。三是改变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现状。继续推进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现代化机场、港航设施等交通强国工程建设,继续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等现代能源体系工程建设,完善南水北调、供水灌溉、防洪减灾等国家骨干工程设施,加快实施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工程建设,为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扩容提供必要硬件支撑。
固底板,确保稳定发展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上,固底板就是要确保稳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
固底板确保稳定发展,就要维护粮食安全、保障生态安全、关注金融安全、重视国防安全。维护粮食安全,为将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要始终不渝地贯彻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的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作物非粮化等倾向,保持粮、棉、油、糖、肉、奶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面基本稳定,让我们中国人的饭碗更满更实。在夯实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孵化农业新业态,统筹发展立体农业、坝子农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等,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生态安全,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离不开对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协同治理。水体治理,必须按照一体化标准实施对废水的无害化处理,着力改善跨行政区大型水域的水质。大气与固体废弃物治理,要追根溯源,适时联动淘汰落后产能,释放环境规制的约束效应,从源头上减少废气废渣的排放。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态环境治理进程中必然会出现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受保护地区的分化,这就要求健全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关注金融安全,长短结合、标本兼治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运营困难、企业债券违约频仍、影子银行期限严重错配、人民币国际汇率不稳定等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本原则。以此为指导,在保持宏观经济大局稳定的前提下,优化金融机构股权结构、适时推广股权激励、优化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完善资产登记公示制度、健全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营造适度宽松的货币环境,释放金融拉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乘数效应。重视国防安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蒸蒸日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遏制不断加强,切实维护国防安全和边境安全就显得尤为迫切。尽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近年来局部战争冲突频仍,毒品走私、人口贩卖等黑色利益链条屡禁不止,形成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潜在威胁。为此,要在锻造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装备精良的现代化军队的同时,深化军民融合,维护国家在陆地、海洋、空天、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的合法利益,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扬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上,扬优势就是要赋能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扬优势赋能跨越发展涉及确立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发扬共同富裕制度优势、立足超大市场先天优势、利用数字经济竞争优势四个要点。
一是确立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体现。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增强发展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景观,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建设目标。
二是发扬共同富裕制度优势。实现共同富裕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顺利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更是高质量发展的集中体现。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出发,在初次分配环节提高劳动报酬占比,在再次分配环节克服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的内生缺陷,鼓励以募集、捐赠、资助、义工为主要方式的三次分配,体现广大人民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在此基础上,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兜底政策体系、完善党领导下的对口帮扶机制、营造国强民共富的文化氛围。
三是立足超大市场先天优势。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市场,这使得中国经济注定是一片大海,拥有应对风险挑战的足够底气。作为若干经济主体为谋求共同利益而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动与重新组合的过程,区域市场一体化能够从密度、距离和分割等维度重塑经济地理空间,形成高协同度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具体而言,通过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社会信用制度孵化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数据市场、能源市场,杜绝盲目布局、原料大战、重复建设、市场封锁等无序竞争行为,建成高水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是利用数字经济竞争优势。数字经济是迅速成长的信息技术与人类生产生活融合的产物,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竞争优势。为激发数据要素活力,应在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三方面齐抓共管,步入数字强国建设的快车道。在数字化生产方面,加快培育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新业态,支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跨界融合;在数字化生活方面,借助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东风,助推居家生活、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旅游休闲等日常生活场景数字化,引导全民共享的数字新生活;在数字化治理方面,秉持“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总体思路,在政务信息化共建、公共数据共享的实践中锻造高效能数字政府。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