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馆研究员刘兴亮:让三峡题刻瑰宝“活在当下”

  •     

      一间斗室、三尺书桌,到处都是书和资料……8月的重庆骄阳似火,办公室内逼仄且有些许闷热,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研究员刘兴亮一如既往安静地伏案工作着。
      刘兴亮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员、研究部副主任,专注三峡地区题刻文化的研究。
      初到重庆,刘兴亮接到的第一个课题项目便是对白鹤梁题刻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时发现,一手资料很少,且缺乏学术支撑,有的还是文字嫁接。”长期学史的刘兴亮便以白鹤梁为重心,多次赴长江沿线区域开展题刻拓制、测量和调查,力求取得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长江江津段对“莲花石”开展拓制的工作,是刘兴亮最难忘的一次实地考察。
      “那块‘莲花石’地处江心,潮水起落频繁、石缝间渗水不断。”刘兴亮说,他们多次在退潮时抓紧擦干石面,但一个浪头就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经过两天数十次的反复努力,刘兴亮和他的团队终于完成了对“莲花石”题刻的拓印。
      10年来,他们收集、拓制整理了3000余段题刻拓片,足迹遍布三峡库区的巫山、万州、巫溪等14个区县,为完善三峡题刻知识谱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补充。
      “做研究贵在‘勤’,既要勤于跑现场,也要勤于动笔头。”谈到自己的工作诀窍,刘兴亮说。
      丰硕成果得益于十年如一日的勤与恒,刘兴亮在CSSCI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白鹤梁题刻整理与研究》《巴渝石刻文献两种合校》等5种学术著作;成为第二批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
      近年来除了对题刻的深入研究,刘兴亮也在探索对其进行“活化”。因为越是严谨的学术成果,越是要“接地气”地普及和转化。
      为实现题刻文化通俗化的呈现,刘兴亮与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冯元章合作,制作以三峡题刻为主题的民俗故事绘本。
      《黄庭坚涪陵险避污谤》《欧阳修的三峡足迹》《莲花诗刻镌贞情》……通过两人的文艺再创作,一个个镌刻在岩石上的题刻,成为鲜活的民俗故事,跃然纸上。
      “三峡题刻是长江流域的文化瑰宝,应让更多人认识了解,让它‘活在当下’。”刘兴亮表示。
      新华社记者 刘恩黎(据新华社重庆8月25日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