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要闻
-
·图片新闻
记者跟随水利厅工作组深入川南,直击抗旱一线——
看到满满“一缸水” 底气更足了
-
8月11日四川启动三级抗旱应急响应后,水利厅派出多个工作组前往各地调查旱情、指导抗旱。8月12日至13日,记者跟随其中一个工作组前往川南的泸州、宜宾等地,了解当地旱情发展和应对举措。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亮
旱情对大春粮食作物影响有限
酷暑难耐。8月12日中午,站在泸州市合江县县城街头,热浪扑面而来。当天,合江县最高气温达41摄氏度。
“水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几米。”在位于临港街道的合力水库大坝上,水库管理员胡利华介绍,合力水库库容63万立方米,目前仅剩20万立方米的蓄水量。
对于蓄水减少的原因,胡利华解释,一方面是因为前期高温少雨,造成水库集雨量减少;另一方面是降雨少导致水稻等在田作物用掉了比以往更多的水量。
一减一增,水库水量消耗迅速。“也不用过于担心。”泸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水稻从7月中旬就开始陆续收割,春玉米、高粱也从7月下旬开始采收,这些大春粮食作物生长后期需水量少,旱情对它们的产量影响有限。
泸州市泸县方洞镇雨锋村党支部书记刘大群告诉记者,村里的几百亩水稻月初就已基本收割完毕。初步测算,今年产量能维持在500公斤/亩以上,基本跟往年持平。
除了泸州水稻已基本收割完毕外,宜宾、内江、自贡等川南3市,目前正紧锣密鼓地大规模收割水稻。
在自贡市富顺县古佛镇凤仪村,近日当地测得该村水稻亩产为590公斤;在内江隆昌市,目前全市的中稻平均亩产为580公斤。据了解,我省中稻平均亩产为530公斤—540公斤,在当下高温干旱的不利条件下取得这一产量实属不易。
在田作物不同程度受旱减产
“没看到一个能满粒的。”8月13日,宜宾市屏山县大乘镇柏杨村党支部书记谭其勇一头钻进一块晚熟玉米地,连着剥开几根玉米后,失望而归。
尽管大春粮食作物产量尚可,但村里500多亩晚熟玉米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由于柏杨村的晚熟玉米多种在高台地和土坡上,没有灌溉水源保障,产量基本靠“老天爷”帮忙。
进入7月,大乘镇降雨量比往年同期减少六到七成,对当前在田的晚玉米、秋红苕、再生稻等粮食作物影响较大。
记者在柏杨村的几块玉米地看到,剥开苞叶,不是一粒玉米都没有,就是细细的玉米芯上仅挂着一两颗玉米粒,产量大减,甚至绝收。
不仅是晚熟玉米,柏杨村的脆红李目前正是上市阶段,由于前期干旱缺水,造成李子个头小且口感不好,预计今年村里有5万斤李子不好找销路。
“如果再不下雨,这再生稻也生不起来了。”泸县福集镇党委书记李诗兵最近很焦急,镇里种的作物大多数是再生稻品种,前段时间水稻收割完毕后,由于天气干旱,很多再生稻长得不好,甚至不再发茬生长。
李诗兵表示,当地的水稻每年收割完后还会重新生长,国庆期间就能再收割一季再生稻,尽管产量不高,但每亩也能有一两百公斤收成。如今一直没有降雨,在一些水利工程保障不到的地块,再生稻几乎无法再生长。
在川南地区,当下在田粮食作物主要是晚熟玉米、秋红苕、再生稻,其他经济作物如李子、大豆等,均不同程度受旱。近期若再无有效降雨或水源供应,产量、品质将进一步受到影响。
加强供水全力保生活和农业生产
“大家快来接水了!”8月13日上午,远远看到来给村里送水的消防车,大乘镇京坪村村民徐务江连忙吆喝起来。
当天,一辆中型消防车给村民送来生活用水。京坪村地处二半山地区,海拔较高,尽管村里通了自来水,但最近水厂水量、水压不足,只能对京坪村这类村庄实行分时供水。
“全县城镇供水基本能保障,但一些高山和二半山地区,水量不足的时候,只有靠送水解决。”屏山县水利局局长廖拥军介绍,全县饮水困难需救助人口约8000人,目前当地已向5个乡镇16个村送水240多吨。
保证生活用水的同时,农业用水也关乎群众今年收益。
在屏山县,两个代表性水库——新房水库(农业灌溉)、金鱼洞水库(县城供水)尽管蓄水量较往年同期有所减少,但水量尚有保障。“即使未来10天不下雨,这两个水库仍能保障它们各自负责的农业灌溉用水和县城生活用水。”屏山县防办相关负责人说。
在泸县福集镇,当地的螺蛳山水库总库容为390.5万立方米,尽管前期灌溉消耗大量用水,但截至8月12日仍有311万立方米的水量。
“看到水库这满满的‘一缸水’,我们和老百姓抗旱的底气更足了!”泸县水务局水利中心主任邓万明介绍,现在螺蛳山水库每天通过提灌对周边灌区1.1万亩作物进行灌溉供水,通过加大供水量,抗旱保生产。
泸州市水务局副局长张权表示,前期工程蓄水给当下抗旱带来充足的调水空间。7月以来,泸州全市水库调度用水已达4685万立方米,全力保障农业生产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