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织密织牢重点群体就业保障网

  •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刘志杰
      下半年,全省集中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对有就业意愿的至少提供3次岗位推介;省人社厅和省乡村振兴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21条支持措施保障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连日来,我省密集出台政策举措,聚焦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稳就业、保民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关注就业问题,出政策拿措施,保障了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54万人,5月以来,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两个月回落,显示一系列政策有所成效。然而,统计数据也显示,青年人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仍要关注脱贫人口和青年人群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压力,精准织密织牢重点群体就业保障网。
      从某些方面看,青年群体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和脱贫人口有几大共性:第一,缺少积蓄,抗风险能力较低;第二,由于缺乏工作经验,高校毕业生相对缺少适应市场的技能,而脱贫人口往往由于缺少知识文化,相对而言也会面临技能欠缺的问题;第三,脱贫人口很多都在农村,相对缺少就业机会,而高校毕业生由于竞争基数大,就业岗位也显得“僧多粥少”。同时,高校毕业生又有其特殊性,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透露的信息显示,需求和岗位不匹配造成的“摩擦性失业”成为青年人失业主要原因(“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人需要在不同工作中转换、等待转业而产生失业现象)。因此,要针对性做好这两类群体的就业保障,为他们提供更多岗位,培育相关技能,做好兜底保障。
      在增机会上做文章,以更多对口岗位和培训“授之以渔”。无论是补足技能短板,还是增加就业机会,说到底都需要提供足够数量的就业岗位。我们需要扛起责任,挖掘更多岗位。我省启动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提供不低于3万个岗位;对有就业意愿的,至少提供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机会;落实以工代赈、灵活就业、公益性岗位等政策,帮助脱贫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降低事业单位招聘门槛,允许部分乡镇事业单位招聘放宽学历限制;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以每人2000元标准给予企业补贴,鼓励企业吸纳更多失业人员……种种举措,都是为了拓展就业机会,给重点群体带来更多希望,让他们在岗位上磨炼技能。
      在解难题上做保障,做好兜底和信息服务。重点群体不仅有就业的难题,更有抗风险能力低的实际困难。为此,要做好兜底保障,拿出为缴费困难群体代缴养老保险费、允许经济困难毕业生延期偿还助学贷款、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租房补贴等实在举措。难题还包括就业信息不对称、就业中劳动者权益保护难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往往是“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根本原因。政府应做好信息服务,主动放开更多类似“青年会客厅”等交流渠道,强化与重点群体的沟通,做到精准摸排,做就业人员与企业的桥梁,以精准服务让企业和就业人员实现双赢。
      就业,一头连着民心民生,一头连着经济发展;重点群体的就业,一头连着发展动能,一头关系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大局。未来,我们还需要持之以恒推进就业优先政策、制度保障、精准发力,切实为重点群体就业解难护航。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