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牢记总书记嘱托 确保全省高校毕业生快就业就好业

    ——专访人社厅厅长胡斌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春华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川视察期间,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5月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明确提出“持续扩大就业增加收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新征程上,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如何千方百计做好稳就业、保就业、促就业工作,以就业增收取得实际成效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安逸生活?为此,记者专访了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胡斌。
      记者:结合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
      胡斌:高校毕业生既是就业的重中之重,又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认真履行保障民生和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综合施策多措并举,确保全省高校毕业生快就业、就好业,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奋力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千方百计“拓岗位”。制定并落实《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十五条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十三条政策措施》,通过加大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聘)力度、增加国有企业招用计划、加大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力度等举措,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性岗位21.5万个。同时,结合当前疫情防控需要和医卫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创新设立公共卫生特别服务岗,招募医卫专业高校毕业生3万人。
      想方设法“强指导”。持续开展“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人社厅(局)长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全面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加密校内线上线
      下招聘、政策咨询、岗位推送等服务,确保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不断线、不断档、不断时、不断链。
      精准施策“重帮扶”。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施“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服务,为每人至少提供3—5个针对性岗位信息,并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对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和非毕业年度在校大学生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就业的困难高校毕业生,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记者: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持续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如何将要求落到实处?
      胡斌:就业是群众增收的主渠道。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与政府托底帮扶相结合,千方百计稳就业、保就业、促就业,以就业增收实际成效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安逸生活。
      打好政策“组合拳”。我省陆续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全力助企纾困、稳市场主体、保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1—5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5.7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3.78%。
      提高农民工务工收入。深入实施农民工服务保障战略性工程,通过推动建立县级国有劳务公司、乡(镇)劳务专合社、村(社区)劳务专合分社等劳务输出平台,打造“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培育农村人力资源市场、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等方式,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渠道,力争全年实现农民工劳务收入6500亿元以上。
      稳定脱贫人口就业增收。脱贫家庭2/3的收入来自务工,为更好帮助脱贫人口就业增收,我们持续深化拓展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动态建立“五个名单”,提供“1131”精准就业服务,稳定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和226万脱贫劳动力就业增收。
      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人员加大托底安置力度,去年全年公益性岗位安置30万人。强化退役军人就业帮扶,强化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更好促进大龄和困难人员就业增收。鼓励社会机构参与就业援助,提高就业援助专业化水平。
      记者: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聚力抓好川渝高水平合作的重点领域。四川人社如何聚焦人社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快建设高效便捷的双城生活圈?
      胡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作出部署,为我们做好川渝人社合作提供了遵循。我们将自觉协同推进国家战略实施,在大局大势中精准定位,在群众期盼中主动作为,以更高站位和更实举措,强力推动川渝人社合作全面提速、整体成势,确保年年有新变化、五年见大成效,为川渝两地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人社服务。
      针对当前两地人社政策不尽统一、数据信息共建共享共用任重道远、“川渝通办”事项发展不平衡、线下异地办件仍不够方便等问题,聚焦稳就业保就业难题,共同扛牢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重大政治责任,促进川渝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聚焦社会保障难题,为两地企业群众参保缴费、转移接续、查询打印、年限互认等提供“零障碍”服务;加快推进工伤职工异地就医结算提质提速,推动遂宁、潼南开展社保卡“一卡通一码通”试点。
      聚焦人才要素流动难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握两地“智能+技能”“总部+基地”“研发+转化”产业布局,为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港口技术、汽车、白酒、冷链、储运等领域人才流动提供档案转接、职称互认等服务支撑。
      聚焦劳动关系领域难题,进一步落实区域内异地劳动保障权益救济制度,保障老百姓合法权益,促进两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