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甜”遍全国到发货国外

    成渝铁路老站动力十足


  • 俯瞰牌楼站。唐广摄


        

      6月20日上午,四川日报全媒体行走成渝铁路采访小分队走进内江市市中区,来到成渝铁路上的牌楼站(原内江站)。站内,不时有列车呼啸而过。列车疾驰的声音,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内江车务段货运值班员刘海很敏感,他密切关注着列车停靠时刻。“今年以来,每月货运吞吐量在12000吨左右,必须打起精神。”
      成渝铁路曾造就了内江“甜城”的美名,让内江打下了老工业城市的底子。如今,这条运行70年的铁路增添新动能,仍然助力内江经济社会发展。□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志浩

    火车一响 成就工业重镇“内老三”
      1951年12月7日,成渝铁路渝内段通车典礼举行。
      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主任申福建向记者展示了当年通车典礼的影像资料——内江站站台上红旗招展,群众欢呼雀跃,沿着铁轨迎接驶来的列车。
      内江市档案馆珍藏着一张名为《成渝铁路——西南物资交流的大动脉》的图片。上面标注着铁路沿线地区的主要特产,其中,内江的标识是一捆甘蔗。
      当时在成渝地区,广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荣昌的煤点亮了万家灯火,内江的糖甜遍了全国各地。”申福建介绍,正因为成渝铁路开通,内江开启了工业化制糖新篇章,打下老工业城市的底子。
      1956年,内江糖厂建成投产,年产糖3.6万吨,是成渝铁路通车前全内江糖产量的3倍多。通过成渝铁路,内江蔗糖源源不断运往各地,“甜城”的名号越来越响。
      从内江城区的桐梓坝大桥沿着壕子口路到内江站,记者走过这段不到两公里的路,密集分布着原内江棉纺织厂、内江锻压厂等工厂的老厂房,它们是成渝铁路和内江共同发展的见证。
      “以前的内棉厂非常大,是内江老工业基地的象征之一”。内江棉纺织厂原职工王斌说,当时的棉纺织产品就是由成渝铁路运向全国各地。
      据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统计,20世纪60年代,凭借区位优势和交通基础,共有28个部属、22个省属建设项目落户内江。
      成渝铁路拉动了内江的繁荣,曾经“内老三”的名号响彻全川。

    增添动能 国际物流再出发
      摊开内江铁路分布图,记者看到,成渝铁路东西贯穿整个内江,是内江货运铁路主干线。
      “随着成渝间交通通道的加密,成渝铁路的运输作用虽没有以往突出,但在长期的发展中为内江注入了物流产业基因。”内江市商务局物流办主任陈鑫依次指向资中站、牌楼站、隆昌站,“这些站点在内江形成了重要的物流枢纽,内江正利用成渝铁路提升产业开放能级。”
      动能转换,眼光向外,成渝铁路老站点再探新路。今年4月28日,伴随着阵阵汽笛声,中欧班列·(成渝)甜城号从资中站发车,这是从内江始发的首趟中欧班列,标志着内江向北打通大宗货物国际物流通道。
      曾担任资中站党总支书记的何德友当时就在发车仪式现场,他感慨道:“20世纪80年代,资中的红橘就是从资中站发往国外,现在资中站又迎来新的国际物流通道,让人充满期待。”
      南北双向的国际物流通道因成渝铁路交会。依托成渝铁路牌楼站,内江在南向开放通道建设上抢占先机。2018年,内江成为川内首个“蓉欧+”东盟国际班列市(州)基地。
      在牌楼站东眺,内江三元沱江铁路大桥的蓝色桥拱与塔山公园的三元塔恰好形似弓箭,显示出活力满满的动感。从牌楼站出发的“蓉欧+”东盟国际班列,载着柴油机、元明粉等“内江造”产品发往泰国、印度、印尼等地。2021年,“蓉欧+”东盟国际班列运输了200个标箱,增长186%。
      不只站点有新变化。内江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中心铁路建设科科长贾海亮介绍,内江境内的隆昌站是隆黄铁路起点,隆黄铁路全线建成后,将形成西部陆海新通道西通道的新路线,成为四川南下至北部湾经济区最便捷的出海铁路货运大通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