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城新区追“新”
-
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是科技城新区的创新载体。 郭超英 摄6月,刚迁入科技城创新中心的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雨杨 摄新区内的绵阳立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焊接间进行电极生产。王勇 摄
一线蹲点采访(九)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推进科技创新,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
我国是制造大国,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向制造强国转变。
采 访 主 题
科技创新
6月16日9时许,四川日报全媒体一线蹲点采访组抵达绵阳科技城新区,刚和一家金融机构谈完合作的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雨果对我们说:“你们来得好巧!”
前一天,是新区直管区面向全国征集“云上大学城”等5个地标概念性方案的截止时间,国内外20多家知名设计院应征。这个对标全球一流城市新区的四川最年轻的省级新区,这个全省唯一以“科技”命名,也是唯一规划在已建成区内的新区,每天脚步不停。
6月16日至28日,我们选择新区直管区作为蹲点观察对象,试图通过一位不走寻常路的归国科学家、一个没有编制和级别的事业单位、一场严重超时的座谈会,感受新区的创新活力。□李睿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钟莉徐莉莎尹勇祖明远
蹲点采访期间
新区直管区的时间表
6月22日
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迁入科技城创新中心
6月23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9所高校签约入驻科技城新区,“云上大学城”已有10个成员
6月28日
新区直管区4个重大先导性项目开工,总投资165亿元
一个人
这个归国科学家,想打破垄断做全国产化替代
6月16日下午,在绵阳科技城新区创新基地1号楼,刚装修好、即将入驻的四川长晏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做开荒保洁。“做企业不简单,不比在实验室搞科研轻松!”到前台迎接我们的总经理晏敏皓,身着海魂衫,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
晏敏皓,不少人称他为新区的“攀登者”。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核技术工业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核退役实验室副主任、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修复材料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在绵阳市梓潼县“两弹城”长大的他,为了赴法深造,当年放弃了深圳的稳定职位;为了回报桑梓,放弃了法国原子能委员会的高薪职位。留法10年后回到家乡,他带领国际团队致力于环境修复新材料,尤其是核废物处理处置新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为了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他开启“车库创业”。
会议桌上的瓶瓶罐罐里,盛满乳白色、暗红色的粉末——放射性核素萃取分离树脂。这是他们的研究成果,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系列材料。
晏敏皓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我国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领域的核心材料大多靠进口,价格居高不下,自主核心关键技术与工程化应用装备紧缺,成为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问题。
过去几年,他带领研发团队针对放射性废液处理中的痛点与难点,开创性地研发出复合功能材料——萃取分离树脂。该材料能够满足核工业、核医疗针对各种放射性核素的萃取分离需求,真正实现自主可控的全流程国产化批量生产。
突破萃淋树脂这一核心关键材料,晏敏皓团队目前已研发出4大类20多款产品,在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理与处置领域解决了不少国产替代问题。2021年,产品已在中物院、中核集团等重点单位逐步应用,打破了该领域长期依赖进口产品的被动地位。
“国外一款同类产品处于垄断地位,价格卖得比黄金还贵。现在我们做到了全国产化的替代,批量化生产以后可以把价格降下来。”晏敏皓说。
创业3年,并非一路坦途。“我们曾一度在旧厂房里办公,第一年没有订单,2020年亏损100多万元,直到2021年扭亏为盈、营收超过2000万元。截至6月中旬,今年收入已经达3000万元。”晏敏皓介绍。
最近,绵阳科技城新区在创新基地为他们提供了近900平方米的场地,3年免租金。自此,长晏科技进入全新的2.0时代。
一个单位
没有编制和级别,却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纽带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交叉科学创新中心、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科技平台云集的科技城创新中心,彰显着绵阳科技城新区的“含科量”。
6月16日,蹲点小组来到慕名已久的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
“嗡……”,走出电梯,一阵刺耳的机器轰鸣声传来,这里装修一新的办公室正在清除甲醛。先研院创新发展部部长贺琨,好不容易找到一间会议室接待我们。绵阳,中国唯一科技城,拥有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保持在6.5%以上,居全国城市前列。
为了强化创新产业技术的市场转化,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绵阳市委决心打造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科技创新示范平台,深化院地合作,共建一批重要平台。
其中被寄予厚望的先研院,落户绵阳科技城新区。这是由中物院下属国有企业四川久远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绵阳市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聚焦核技术应用、激光装备、先进材料等领域,瞄准“卡脖子”问题和国产替代等关键核心技术。
这个事业单位有点怪。仔细一问,行政编制,没有;固定财政补贴,也没有;行政级别,还是没有。
“关键不在编制和级别,先研院的使命是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贺琨说,平台的职责,首先是解决“科技所能”和“企业所需”之间的信息差问题。一方面,从科技成果源头出发,开展中试熟化,形成新的产品;另一方面组织创新资源,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科研人员往往项目任务繁重,在成果转化上分身乏术。先研院采用A-B团队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贺琨介绍,A团队就是科研院所原始的技术创新团队,B团队则是先研院配备的工程化团队。在成果转化阶段,A团队不离岗,指导B团队进行工程化研发。二者结合,既把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利用起来,也为后续成果转化突破工程化难题。
目前,先研院已正式运行。贺琨介绍,团队已对接此前储备的20个项目,首批有五六个意向项目,近期将陆续签约入驻。以中物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的精密电磁泵为例,它是污水处理装置中的核心部件,可广泛用于生态环保和养殖业。这类电磁泵目前国内生产较少,主要产自日本。目前这项工艺已做出样机,即将在先研院开展工程化研究。
一个座谈会
高效对接的背后,是新区“抢占产业新赛道”的紧迫感
6月16日,会议结束时,绵阳科技城新区经济合作局局长黄桂龙看了看手机。“19时30分。”他长出一口气,“这个会开得扎实,‘拖堂’了一个半小时。”
时针回拨到5小时前。14时30分,科技城新区高端装备、人工智能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座谈会开启。这是9家企业第一次正式与科技城新区的负责人见面。资源和需求,需要进行高效对接与匹配。双方准备充足,直奔主题,以PPT讲解方式,向对方递出“简历”。
“务实,不搞虚的。”这是某机器人企业董事王茂林的印象。政府开门见山,讲政策资金支持、产业用地保障、如何与军工和大型企业建立链接。企业的发言同样直奔主题,直言公司的业务是什么、项目规模怎么样、如何具体投入、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支持等,“简单高效,问题直接摆上桌面”。
受天气影响,王茂林转了两个航班,才从深圳来到绵阳参加这次座谈会。他所在的公司主要生产移动机器人和无人叉车。如今手上有一些大单,想要尽快找到新的生产基地。他尤为看重绵阳在军工、新能源两大领域的产业优势,希望能在三季度前在绵阳完成项目落地,尽快投产,实现以绵阳为中心、产品辐射西南地区的目标。
这场超时座谈会只是新区抢占新赛道的一个片段。
此前,绵阳市委市政府作出“抢占产业新赛道”的部署。作为绵阳科技立市、产业强市的排头兵和主力军,绵阳科技城新区直管区突出“科技+产业”布局,将新赛道瞄准了机器人、数字经济和医疗器械等产业,并先后赴深圳、北京、杭州等地开展产业招引工作。
招引工作紧锣密鼓展开的同时,新赛道产业的承接也如火如荼。以机器人产业为例,近期,绵阳科技城新区直管区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项目开工,该项目投资7亿元,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该产业园从规划确定到开工,仅用时64天。产业园建成后,将构建以机器人为核心,涵盖研发、机器人制造、零部件制造、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等在内的全产业链生态集群,打造百亿级特色园区。
高效率的承接准备,为高质量的招引工作带来强大助力。6月28日上午,在绵阳科技城新区直管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12个机器人产业项目落户。这距离项目首次洽谈,仅过去两个多月。
绵阳科技城新区主要负责人透露,2022年底前,绵阳科技城新区直管区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将招引30家机器人企业入驻;2023年,将招引超50家机器人企业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