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铁路、宝成铁路、成昆铁路、达成铁路、成灌铁路等均在此交汇
这里承载了几代成都人的记忆
-
张芸娣正在站内巡检。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向宇摄
505公里长的成渝铁路上,有62座车站。位于成都市金牛区二环路北三段的成都站是成渝铁路的起止点站之一。
成渝铁路建成通车时,成都站就正式投入运营,当时为客货站,成都人习惯称它为“火车北站”。70年间,成都站站房先后历经4次较大规模扩建或改建,其中1984年10月新建成的站房,经2005年9月改造后使用至今。
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行走成渝铁路采访小分队来到成都站,以这里为起点,聆听成渝铁路的光阴故事。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君芳 雷倢
发展
从枕木到水泥轨枕见证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历程
用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的话说,成都站承载了几代成都人的记忆。
成都站是因成渝铁路而修建的。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举行开工典礼,并从重庆开始铺轨。此后,西南铁路工程局等派员勘测,选定成都站站址,并作规划设计。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举行全线通车盛典。重庆、成都两地同时对开一列专车。第二天上午11时5分,由重庆开往成都的火车抵达成都站。这是成都站迎来的第一辆列车。
车站的人群中,我们一眼发现了身着制服、要和我们碰头的成都车站客运车间副主任张芸娣。
“看,这个离我们最近的站台,高度只有50厘米。70年前成渝铁路开通时就是这个高度。”张芸娣说,随着车型的变化,站台高度也在发生变化,现在的高铁站台高度是1米2,“因为不断扩建,所以越往外,站台越高。”
跟随张芸娣,记者来到站内一段闲置的铁轨前。铁轨下,铺着11根枕木。虽然不知道它们铺于何时,但从斑驳、有些破损的“身躯”上,可以看出岁月的痕迹。
资料显示,当年成渝铁路筑路供应的主要材料中,钢轨有55997吨,枕木达128万多根。张芸娣说,由于当时物资匮乏,枕木大多是群众自发捐赠的,“巴蜀人民太渴望这条铁路了。”
从枕木到水泥轨枕,成渝线上的火车跑得越来越快。从成渝铁路到宝成铁路、成昆铁路、达成铁路、成灌铁路等均在此交汇,成都站已发展成为一个集铁路、地铁、长途汽车、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虽然随着其他枢纽站建成,成都站客流量有所分流,但平均每天仍然有上万人次从这里奔向全国各地。”张芸娣说。
产业
从批发市场到“时尚秀场”一条铁路改变一座城
走出成都站,穿过二环路就是荷花池片区。在“池上锦”文化街区,汉唐、川西建筑元素与现代商业风格有机融合,身穿汉服的年轻人随处可见。这里早已不是记忆中拥挤、陈旧的荷花池批发市场。
1984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成都市工商局在紧邻成都站的荷花池建设成都第一个专业化大型消费品批发、零售市场。之后以该市场为核心,大成市场、蓝光金荷花、荷花金池、宏正广场等商贸市场相继开业,荷花池商圈也随之形成。
“因为人流量大外加附近还居住着大量铁路系统职工家属,所以荷花池批发市场发展得非常快。”成都市政府火车站管委办综合协调处处长李兵记得,成都站客流量最高峰时,一天要发送大概13万人次旅客。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曾入围全国十大批发市场的荷花池市场,由于基础设施相对陈旧落后、商家良莠不齐等原因,影响力逐步下降。金牛区荷花池街道办事处综合便民中心主任林彬介绍,2015年起,金牛区启动荷花池改造升级,对荷花池老中心批发市场进行拆除重建,拓宽道路并设计街区景观,新建地下停车场等,“升级后的‘荷花池’早已从批发市场变身‘时尚秀场’,并焕发出新的生机。”
依托成都站和荷花池市场基础,成都还在策划打造成都蓉北商圈。成都蓉北商圈筹备组组长陈渊介绍:“蓉北商圈将突出做强枢纽经济,力争到2026年商贸交易总额突破1500亿元,助力成都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一条铁路改变一座城。“成渝铁路的建成,让成都这一典型内陆城市踏上了新的发展征程。”在成都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常晓鸣看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的背景下,成渝之间的各种连接还在强化。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故事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