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道天下》:历史纸本上和地理现实上的蜀道追问和探寻

  •     

    □庞惊涛
      作家、蜀道研究者元夫新著《蜀道天下》(成都时代出版社,2022年5月)通过扎实深入的秦汉古蜀道田野考察和细腻深情的文学想象,第一次全景式展现了古蜀道的无穷秘境和“层累”构成的历史图景。

    “查考”蜀道故实的全面完备
      元夫作为生长于蜀道重要节点之一广元市的作家,在少女时期即对蜀道产生了无穷疑问。在她成长的故乡,密集分散着蜀道上诸多传奇点位:神秘幽深的翠云廊、雄奇险峻的剑门关、沧桑巨变的昭化古城……伴随着这些传奇点位一起进入这个崭新时代的,便是那一个个未解的历史谜题。这些疑问推动她在进入成年后,启动了历史纸本上和地理现实上的蜀道探寻:持续近十五年的案头研究、近五年的田野考察,使少女时代产生的无穷疑问,一个一个得到了解答。尽管这些解答不一定能够得到标准而严谨的学术承认,但它至少为今天欲探究蜀道历史谜题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充满历史合理性和文学合情性的参考答案。
      元夫非专门史家,但我注意到了她在《蜀道天下》中反复提到了“层累”这个词。按顾颉刚先生“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秦汉以降的蜀道史,不特是一部道路的演进和变迁史,也是一部民族的心灵史。围绕蜀道依傍而生的儒释道文化和景观(也存在一种蜀道依傍儒释道文化和景观而生的可能)生生灭灭,载沉载浮,明明暗暗,两千余年来的“层累式”构造,实在可以称得上厚富广博。元夫首先需要面对的,正是考稽传统中的“查考”:尽可能地完成对蜀道相关的历史、人文、地理、习俗、掌故、逸闻、琐事的全面化掌握,确保“查考”蜀道故实的全面完备,以为后期的考校和文学再造提供基础材料。
      元夫在“查考”上所下的功夫是非常扎实的。她在《蜀道天下》里,以顾颉刚先生的“层累”理论为指引,完成了全面完备的,且有清晰层累结构的文献查考和征引尝试。透过《蜀道天下》这部刻意淡化学术标准的随笔作品,我们能够比较系统地抽取或者调取到“古蜀道”汪洋一般的历史文献。仅就“查考”古蜀道的历史文献这一个贡献而言,《蜀道天下》的学术价值不仅客观存在,而且也必将为后来的蜀道研究提供路径。

    考校蜀道疑团的深入彻底
      元夫在《蜀道天下》里,用了很大的耐心、细心和恒心,去考校那些浮于历史表面和蜀道烟云里的无数疑团,其深入彻底的态度和定要判个是非的浩荡元气,常使我这样一个壮夫感叹自愧弗如。事实上,考校蜀道历史中的那些谜团的深入和彻底,也是《蜀道天下》的一大写作特色。她不仅要让面目模糊的蜀道在地理上清晰起来,也要让蜀道在历史、人文、民俗、掌故和逸闻中清晰起来;她不仅要吹走那些浮于蜀道表面上的历史泡沫,而且要让层累的蜀道历史,展现出它清晰的时代演进结构。我认为,元夫在《蜀道天下》中表现了非常准确而清晰的方位感:她不随俗流或者大流,她知道她在蜀道中所处的方位,或者,她清楚她需要在蜀道中前进和探寻的方位。在“蜀道”这个巨大的地理名词面前,元夫保持了很好的方位定力,她首选北线而非南线作为探寻蜀道的起点,以及她能清晰地画出蜀道历史演进的地理图,都是这种方位感的最好体现。
      而她在《蜀道天下》里对历史疑案和遗案作出的“终审裁定”才是我最为看重的一个考校品质,这就见出了元夫在这部作品里展现出来的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行走写作的高明之处:存疑、探寻、查考、考校然后定谳,这大体是她在这部著作里展示出来的考校理路和逻辑。至于读者对“终审裁定”是否买账,当然不在她的考虑之中。事实上,对于“蜀道”研究这样的历史选题,作为作家而非学者的元夫,以自己扎实的“考校”功夫提出了“裁定”,这本身就已经有了典型价值和示范意义。

    基于考稽形成的卓越见识
      《蜀道天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考稽的古典传统,但是,它作为一部文以代新的历史随笔著作,必然也必须对这一古典传统有一定的超越。基于元夫扎实的查考和择取以及裁定意见,她在《蜀道天下》中展示出来的卓越见识,是我认为她超越于传统考稽著作的又一优秀品质。试举例略陈如下:
      在问道楼观台时,元夫阐释儒道两家地位:“而我想说,无孔子则无英雄之进取,无老子则无英雄之守成。两家学说互补,才是最佳状态。”以“进取”与“守成”分释儒道两家的价值,看起来并无新意,实则颇具见识。在回望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道论核心时,她提出的天问也很有启发:“试问,我们不顾一切快速奔跑,竭尽所能创造的一切所谓文明,对人类真是百分百有利的吗?如此快速奔跑,到底要奔向何方?”
      而我最为欣赏的,还是她颇具个性的史观。在写唐僖宗避蜀这段历史时,她讽刺历史将皇帝狼狈的逃难美化为“幸蜀”的把戏:“可那时候朴实的蜀人还把皇帝‘逃难’称‘幸蜀’,当作荣宠,悲哀呀!”在梓潼七曲山大庙的文昌帝君像前,元夫更对那些家长缺失宏大格局的小我祈祷充满了嘲讽,她批评他们都没有领会到《阴骘文》的真正内涵:知识阶级和国家精英,应该多具家国情怀和天下担当意识,而不是整天盘算自己的前途。“格局小至如此,民族复兴希望何在?国人前景何在?”这样的见识,不仅元气淋漓,更让人有正气弥漫之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