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州文翁旧迹 铭刻富民教民功绩


  • 彭州文翁祠全景。 本文图片由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向宇 摄

    彭州市文翁丹景学校校园内的文翁塑像。

    文翁书院。

    文翁祠石柱上的文联。

        

    编者按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公共文化空间遍布城市街巷、深入乡间田野,是区别于生活和工作的第三空间,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近年来,我省涌现了一批颜值高、功能全、形态新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它们蝶变的背后,是我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6月,天府周末推出“打卡公服新空间”系列报道,对文旅消费新场景、文博新场馆、非遗新场所、体育运动新场馆等12类公共文化服务新地标进行报道,这些闪烁着创意、智慧、共享色彩的新空间,给人们营造了一方理想生活的精神角落,值得持续关注。

    打卡地点
    彭州文翁祠
    彭州湔江堰
    成都石室白马中学
    彭州市文翁丹景学校等

    打卡地简介
      文翁到蜀地担任郡守后,在彭州“天彭门”兴修水利,延续李冰治水理念,以分水引流方式将“湔水九分”,在解决上游水患的同时,也扩大了下游灌区,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为后来在蜀地兴办教育打下基础。后人感念文翁功绩,在其治水处修建文翁祠以表纪念。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彭州丹景山镇湔江堰附近的文翁祠,探访文翁旧迹,感受绵延两千多年的精神风范。
      入选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的西汉蜀郡守文翁,广为人知的功绩是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公办学校——文翁石室(今成都石室中学前身),以此开启蜀地教化风尚,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精彩一页。
      记者在现场看到,文翁祠主体建筑已重建完成,8根清光绪年间留存至今的石柱上,以长联铭刻着对文翁功绩的赞颂。纪念文翁的祠堂,为何会在距石室中学几十公里外的彭州?
      彭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成员邓启君介绍说,这要从文翁对蜀地的另一大贡献讲起:作为地方长官,文翁来到蜀地后,延续李冰治水理念,在彭州兴修水利,治理湔江,灌溉良田。也正因治水促进了地方平安、经济发展,为后来兴办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有道是:石室中学文脉延续两千多年,教学育人,生生不息;湔江堰引水分流,灌溉繁田,至今依然润泽天府大地。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梦琳

    文翁祠
    铭刻治水安民之功
      湔江,是沱江上游重要支流之一,发源于彭州龙门山脉,穿彭州自西向东,流经三星堆遗址所在地,后汇入沱江。
      “这里就是当初文翁治水所在的天彭门,旁边两座山,一座叫做牛心山,一座叫做寿阳山,两山夹江对峙形成了一道‘山门’,因此而得名。湔江从这里流出后,就直奔成都平原了。”站在现代化的湔江堰闸坝旁,邓启君看着流淌的江水娓娓道来,在文翁治水前,湔江常常发生洪涝灾害,文翁带领当地民众,延续李冰治水创建都江堰的理念和经验,顺应自然引水分流,将湔江水分流到9条河道中,也就是史料中记载的“湔水九分”。
      邓启君介绍,在古代农耕时代,文翁治水,不仅解除了上游的水患,还扩大了下游灌区规模,灌溉成都平原北部地区,大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为文翁后来在蜀地兴办教育打下了经济基础。据《华阳国志》记载,“穿湔江口,溉灌郫繁田千七百顷。是时世平道治,民物阜康……”
      为了纪念文翁兴修水利、福泽天府的伟大功绩,后人便在湔江堰旁、寿阳山脚下修建文翁祠。邓启君告诉记者,如今所留存的建筑,始建于清朝,后来还作为湔江堰管理处办公室等使用。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文翁祠主体建筑垮塌。2018年,在全省大力推进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背景下,彭州市充分挖掘历史资源、弘扬文翁精神,在原损毁建筑基础上开展重建,如今主体工程已完工。
      记者在现场看到,重建的文翁祠大堂坐西向东,古色古香的木石结构,面阔3间,支撑主体建筑的前后两排8根石柱,源自清朝时期,上面完好留存着当时修建文翁祠时刻下的文联。
      彭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成员刘福康,对这8根石柱上的文联进行了详细整理和解析。
      其中,文翁祠大门内侧长联,用精炼的话语记述了文翁功绩以及为何要修建文翁祠:既庶何加曰富,曰富何加曰教,至道本自尼山,文不在兹乎,独怪二千年历唐宋元明无庙祀;穿堰然后有田,有田然后有收,深思长流湔水,民弗能忘也,足征十七里中士农工贾具天良。“从落款看,这是光绪十四年四月,当地‘儒学训导’赵年熙所撰写的。高度赞颂文翁治理湔江、富民教民的德政,以及为民谋福的精神,表达了百姓永远感恩、怀念文翁之意。”刘福康说。
      据了解,以文翁祠、湔江堰等为核心,围绕文翁治水主线,结合丹景山特有的牡丹等旅游资源,彭州正在推进“九天彭门,花重水乡”整体规划设计,打造湔江河谷天彭门文旅新地标。

    校园里
    延续“兴学化蜀”文脉传承
      两千多年前,文翁开办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学校,并推行孔子“有教无类”理念,让普通的平民子弟有机会通过上学改变命运,学风之盛“比于齐鲁”,开启蜀学之源。文翁之举,后经汉武帝推广于全国,成为普天下官学的制度,“文翁化蜀”佳话也名垂青史。
      蜀学文脉绵延、崇文重教风尚赓连,文翁石室穿越历史长河至今依然发挥教书育人功用,巴蜀大地上的朗朗读书声,都是文翁兴学教化伟大功绩的鲜活见证。
      在推进名人文化传承创新中,彭州提出了打造天彭门“湔水九分”、文翁祠、文翁胜苑、文翁书院、思文主题街、思文湿地公园、文翁书屋以及成都石室白马中学、文翁丹景学校、思文永诚小学等十大文翁文化场景整体规划,把学校作为构筑文翁文化传承传习阵地的重要组成。
      以“承文翁教化立德利公、扬白马精神驰正致远”为办学理念的成都石室白马中学,就是正在着力打造的文翁文化传承传习阵地之一,位于天彭镇。该校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由成都石室中学领办建成的。踏进校门,便见醒目的文翁雕塑。此外,文翁楼、文翁画像、纪念文翁楹联等文化元素也处处可见。学校教育处主任李定东告诉记者,学校还创办了文翁诗社,将社团活动与学生选修课结合,每周一次开展国学诵读、诗文撰写等活动,延续文翁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
      位于文翁祠不远处的彭州市文翁丹景学校,同样也在推动文翁文化进校园方面有了诸多探索。
      据介绍,学校前身为彭州市丹景山镇博爱九年制学校,2018年9月,更名为彭州市文翁丹景学校,打造以文翁精神为主的特色学校。在该校校长张昌波带领下,记者参观了学校专门打造的文翁塑像、文翁治水文化廊、文翁图书角、文翁亭、主题文化墙等,生动讲述了文翁治水兴学的故事。“打造历史名人文化特色学校,不仅仅是在硬件设施上,更重要的是将名人的精神化于内在。”张昌波说。
      为此,文翁丹景学校从文翁精神中提炼出“科学创新”“持之以恒”两个关键词,将学校发展规划与传承文翁精神相结合。“历经几年打造,效果非常明显,今年初学校还入选了成都市第六批义务教育阶段‘新优质学校’。”张昌波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