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江县留守儿童艺术团:为更多留守儿童圆梦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凘源
    【名片】
      中江县留守儿童艺术团成立于2013年,现有8名专职青年舞蹈教师。艺术团成立以来,坚持下乡免费为留守儿童进行艺术培训和开展防性侵害教育活动,曾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四川省赛金奖。今年4月,荣获第25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故事】
      “《未保法》写新章,绿伞护我快乐长;‘六大保护’记心间,知法守法我最强……”5月31日,德阳东电外国语小学幼儿园,孩子们正在跳一段简单易懂、活泼有趣的“未成年人保护韵律操”,其创作团队正是中江县留守儿童艺术团。“前后花了一个月时间创作,希望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们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中江县留守儿童艺术团团长刘春香向记者介绍了创作的初衷。
      平均每年下乡150多天,授课300多小时,教授2000余名留守孩子学习舞蹈……自2013年成立以来,这个成员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艺术团不仅坚持下乡免费为留守儿童进行艺术培训,还在当地30多所学校开展防性侵害教育活动,教育留守儿童1.2万余人次。
      “舞蹈让孩子们变得自信和快乐,打开他们心灵的一扇窗,这是我最大的自豪,也是我的初衷。”刘春香说。

    从老师到“刘妈”
    用舞蹈为留守儿童建起一个“家”

      “刘妈!刘妈!你终于来了!我们好想你……”5月24日,中江县积金镇黄金小学,刘春香等人刚一下车,一群孩子便热情地“扑”了过来。这次,除了看孩子,她还与艺术团舞蹈老师秦范一起带来了100多套崭新的校服。“这是给孩子们准备的儿童节礼物。”
      刘春香说,自己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始于1999年——在她开办于中江县城的舞蹈艺术中心里,学舞蹈的留守儿童唐唐(化名)因无力继续缴纳学费只能离开。这件事成了刘春香的一个心结。
      “后来有次上课,我突然发现,唐唐竟趴在窗台上看跳舞,一双大眼睛里满是对舞蹈艺术的渴求”。那一刻刘春香湿了眼眶。当即,她表态:“不交学费我也教你!”
      从此,刘春香便开始免费为留守儿童传授舞蹈知识。
      后来,她以此为素材创作了由留守儿童表演的舞蹈作品《圆梦》。“舞蹈很成功,在四川省第七届‘星光灿烂’舞蹈展演中获得金奖,后来还登上央视舞台……”刘春香对此很自豪。
      2013年,中江县留守儿童艺术团正式成立后,刘春香把注意力投向更多不能来县城上课的留守儿童。“他们来不了,我们就把舞蹈送过去。”下定决心后,刘春香和艺术团的青年老师便定期率队赶赴中江县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为留守儿童免费开展艺术培训。“逢年过节,我们还会在学校搭建舞台,邀请孩子们登台表演,感受聚光灯下的氛围,助力孩子们圆艺术梦。”

    从“送艺术”到“送帮扶”
    “我要对他们未来的人生负责”

      几年送艺术送文化下乡,刘春香深切感受到,基层的农村地区,孩子们有更迫切的艺术需求,她的注意力也随之投向了中江县更加偏远、困难的地区。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所距离县城20多公里的山区学校——瓦店学校进入了刘春香的视野。
      “当时的路还是泥巴路,很难走,开车要开两个多小时……”刘春香至今都记得,由于基础条件差,雨后,学校的孩子们只能在泥地里玩耍。见到这一幕,刘春香下定决心,一定要帮这里的孩子。从此之后,每周二到瓦店,几乎成了艺术团雷打不动的惯例。如今,瓦店学校已换了4任校长,艺术团的关爱仍在延续。“如果能改变孩子们的命运,我们就觉得值了!”
      不仅教跳舞,刘春香和艺术团的老师们还会前往孩子们的家中走访。“记得有个孩子,艺术团第一次到他家走访时,他家还住土坯房。”刘春香说,从那个小孩上初中开始,自己便与他一直保持着联系,“帮助他解决困难,看着他一步步走入高中,如今已考入本科院校”。
      “我要对他们未来的人生负责!”这是刘春香和艺术团老师们矢志不渝的信念。
    【感言】
      “孩子们叫我一声‘刘妈’,这一声声‘妈’叫下来,我就必须担起责任。20多年的关注和坚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已经成为我一生最大的梦想。艺术团如今已发展为一个团队,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希望将来,不管是在艺术上为孩子们辅导,还是在生活、心理上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都能够坚守初心,将爱传递,为更多留守儿童圆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