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协十二届第十八次常委会议围绕“深化农村改革,促进乡村振兴”协商议政——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 政协委员支招

  •     

    聚焦省政协十二届第十八次常委会议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婷
      “面对我省21.71%的老龄化现状,建议推广公建民营、探索收归县管、优化点位布局,通过改革创新深挖公办养老机构潜力……”
      “村级常态化政务服务机制还不够健全,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也还没有完全实现与部门业务网的互联互通,这些问题亟需破解。”
      刚刚闭幕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做好四川各项工作,惠民生是根本目的。在6月1日召开的省政协十二届第十八次常委会议上,省政协常委和应邀出席的住川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委员紧扣“深化农村改革,促进乡村振兴”主题协商议政,提出了不少意见建议。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更好地推进惠民生工作成为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做实“便民服务+”,加强中心镇便民服务建设
      中心镇作为片区发展的重要支点,近年来不断加快发展,有序推进便民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省政协常委、社会法制委员会主任郑东风指出,在实际工作中,中心镇便民服务建设还存在推进力度不够、服务能力不强、管理体系不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根据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雅安市政协的调研结果,全省近半数的县(市、区)行政审批局未划转人员和事项,也未实质性运行。部分地区审管衔接机制不完善,存在重事项下放、轻监督管理现象。
      郑东风建议,根据中心镇产业发展、人口聚集等特点,对标广东、浙江两省,与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同步,适度超前、科学编制便民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增强中心镇便民服务“一站式”功能。
      如何提升中心镇便民服务能力?郑东风认为,应坚持需求导向,整合资源和力量,因地制宜推行“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法律服务、产业园区、金融保险、电商物流”等,共建共享服务平台。
      “省级层面可成立具有行政职能的政务服务管理机构,推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建立审管协同机制,以中心镇为重点,协同推进事项与人、财、物同步下沉,确保政务服务接得住、办得快、管得好。”郑东风说,加快放管结合的同时,也要强化督导问责,革除“管卡压”“推绕拖”以及官僚主义、部门本位主义,推动便民服务健康发展。

    加快推行“学区制治理”改革,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
      依托片区建学区、在学区内统筹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教学管理——近年来,“学区制治理”改革模式已得到省级教育部门认同,却并未在全省层面上推开。
      会前,省政协教育委员会深入眉山市洪雅县等地调研发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城挤、乡弱、村空”的问题突出,而“学区制治理”改革模式是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举措。
      “省级教育、编制、财政、人社等相关部门应统筹加快顶层设计,加快推进县域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省政协常委、教育委员会主任杨程富建议,紧扣小学主体向乡镇集中、初中主体向中心镇集中、资源主体向寄宿制学校集中的总体思路,绘制好“学区制治理”的“规划图”,推动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由行政区覆盖向常住人口覆盖转变,构建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城乡学校共同体。
      在杨程富看来,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学区制治理”改革,必须畅通“内循环”、用好“指挥棒”。他建议,打破城乡校际教师流动壁垒,深入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实现统筹使用、动态管理,引导教师由“学校人”转变为“学区人”;进一步改革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职称岗位评聘体系,实现教师多劳多得、优劳优薪,真正把优秀教师留在学区里。

    创新机制,探索建设新型医养结合的基层医疗机构
      有的地方有医疗机构但人员少、有的地方人员多但医疗机构少;人才队伍老龄化严重;设施设备闲置,民族地区普遍存在有设备而缺少专业技师现象……省政协常委、医卫体育委员会主任姜怡在对基层医疗和养老机构的调研中,了解到这些现象。
      “提升基层医疗和养老机构服务能力是深入推进健康四川建设的重要内容。因历史欠账、底子薄弱、老龄面广等诸多因素,镇村两级医疗和养老机构目前依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姜怡在会上呼吁,探索基层医疗和养老机构布局再调整、再优化,创新服务管理新机制,为基层医疗和养老机构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提高待遇保障,让基层医疗和养老机构人才“进得来”“下得去”“留得住”。
      姜怡建议,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综合考虑乡镇人口、群众需求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规划推动基层医疗和养老机构空间布局更合理、资源更集中,有效解决“小散弱偏”问题;将基层医疗和养老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任务,在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应积极推广‘医卫结合、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设新型医养结合的基层医疗机构,为农村普遍存在的就医和养老难题探索新路径。”姜怡说。

    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2021年起,我省已启动60个乡村水务试点县建设,由此推动全省农村供水投资规模突破,提升建设管护水平。“但广大农村地区仍存在供水标准低、供水市场混乱、供水运维费用较高等问题,亟待解决。”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吴孟强说。
      吴孟强建议,从建设管理、水源保障、供区规划等方面,加快构建“同水源、同水质、同服务”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格局。“建议由省政府牵头,打破住建部门和水利部门分头管理城市和农村供水的壁垒,结合以片区为单元的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强化政府主导,逐步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吴孟强还建议,借鉴电网改造模式,构建“一县一网、一个企业供水、一体化管理”的供水体系。同时,建立合理水价机制,可结合财政水费补助资金、城市供水盈利补贴农村供水,余下部分由农民群众负担,促进其树立有偿用水的观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