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绿色打底,砥砺奋进聚势赋能蹚新路
-
汶川县萝卜寨,被誉为“云朵上的村庄”。汶川招牌水果甜樱桃上市。
山里山外无忧境,村前村后有花开。5月12日,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村200多位村民迎来了集体经济分红大会。全村居民共分红31万元,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渔子溪村曾是“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映秀镇受损严重的村之一,14年过去,这里已建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乡村旅游重点村。“不仅连续3年在5月12日当天分红,村委会还在谋划‘多条腿’增收致富,把日子过得更红火。”渔子溪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加辉说。
从渔子溪村的小康梦,到摘得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四川首批天府旅游名县等殊荣,这是汶川浴火重生,追求绿色发展的缩影。
如今,在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指引下,汶川各族干部群众不忘初心,蓄势赋能,砥砺奋进,全面构建“两大胜地”新格局,带动“六个重点领域”示范引领,争当全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川山蜀水间,一幅“无忧汶川”新奋斗的画卷铺展开来。
□杨玉红 王鑫(图片由汶川县委宣传部提供)
新引擎 建设爱国主义教育高地
5月12日,映秀镇。
一场2022年阿坝全州灾害信息员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在此开班。应急管理知识、家国情怀、生态文明等特色课程,都被纳入学习中。
如今的映秀,围绕“爱党爱国·家国情怀”主题,通过开发沉浸式教学、访谈式教学等特色课程,增设党史学习专题课程13门,打造精品线路4条,让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可观可感可碰可触,让来映秀的党员干部群众产生“一次映秀行,一生映秀情”的感受。
声声嘱托,暖人心。“一定要把地震遗址保护好,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映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延安市委党校、阿坝州委党校三方签约挂牌,构建异地办班教学模式,使该基地真正成为全面展示中华民族“家国一体”文化认同与文化基因的窗口。汶川还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聚焦到“家·国·爱”主线上,用爱国主义精神铸魂育人。
浓浓关爱,鼓干劲。在汶川,以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标注的“家国情怀”,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引擎。2018年以来,该基地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80余期、覆盖13.29万余人次,全县3万余名干部群众在基地接受党性教育,辐射带动水磨、三江、卧龙等9镇7万余人增收致富。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带动了汶川全县发展,精神丰碑成为治县兴县的动力之源。
从身边的变化、点滴故事中,群众更加坚定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新动能 培育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也是汶川的颜色。5月的汶川,已是一片绿的世界,生机盎然。在青山绿水间、在美丽田园中,从湖北、贵州、重庆、河南等地引进的秭归空心李、巫山脆李等12个李子新品种开花挂果。
不只有绿色,还有鲜艳夺目的红色。汶川无忧花果山,漫山甜樱桃红彤彤,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果”。
樱桃园区建起来了,樱桃小镇建起来了。目前,汶川甜樱桃种植面积为2.8万亩,产量超900万斤。汶川樱桃现代农业园区被评为四川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荣膺2021年度“中国最受市场欢迎的樱桃区域公用品牌20强”,荣获四川省“休闲农业重点县”“‘三农’工作先进县”“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称号。
生态康养旅游是汶川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汶川叫响“安逸走四川,无忧上汶川”口号,深入推进构建“北部冰雪休闲胜地+南部避暑康养胜地”的“两大胜地”格局,打造以阿尔沟滑雪场为核心支撑,集运动、观光、体验等业态为一体的冰雪休闲产业链条;依托大地震遗址、大熊猫、大健康品牌,打造一批集生态性、民族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的避暑康养新场景,举办“大樱桃节”“熊猫音乐记”“马拉松”等文化赛事活动。
一座座新居亮丽多彩,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个个产业生机盎然。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汶川实现跨越突破。数据显示,2021年,汶川全年接待游客763.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8.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和14.79%。
迈步新征程,汶川锁定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重要增长极、全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再出发。
新支撑 创建全省人才工作先行区
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强力支撑。
去年,四川决定在全省因地制宜建设30个县(市、区)人才工作先行区,汶川县是其中之一,也是阿坝州唯一入选的县。
如何创建?3月23日,汶川县委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构建与“一区两地六示范”发展目标相匹配、相适应的特色人才队伍,组建红色讲解员、无忧志愿者、网络“红”主播、先锋星创客、法治护航员、专家智囊团“5+1”人才库。
映秀镇渔子溪村村民连华玉就是一名红色讲解员。“已记不清接待了多少游客,干这一行对于我来说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连华玉说。
如今,一支“政治思想好、知识储备好、讲解服务好、示范带头好、社会影响好”的“五好”红色讲解员队伍活跃在汶川红色景区、纪念馆、博物馆等场所。
近年来,汶川先后出台《汶川县人才工作先行区创建方案》《汶川县“无忧英才卡”制度实施办法》《汶川县柔性引才引智工作规则》等制度措施,开启“校企”合作新实践,建立产学研合作共建实践基地,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变人才服务“被动等待”为“保姆式服务”,全县累计培养“六类”人才7734人。
针对人才短缺的问题,汶川还制定《千名大学生留汶支持计划》,明确提出将主要实施创业扶持、就业见习、评选激励、赋能提能、学子回引、安居保障、暖心关怀“七大行动”,通过吸引外地大学生来汶川、本地生源大学生回汶川、阿坝师范学院优秀大学生留汶川等方式,拟用5年时间引进留用1000名左右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