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全:资源变资产 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换通道
-
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全片区。天全县冷水鱼现代农业园区。
一只野生大熊猫迈着悠闲的步伐,缓缓穿过林区公路,消失在一片箭竹林中……不久前,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全管护总站的工作人员在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开展工作时,用手机拍下了这个珍贵的画面。
除了野生大熊猫,在天全喇叭河、白沙河、三湾河区域,水鹿、四川羚牛、小熊猫、藏酋猴等野生动物和各种珍稀鸟类、蝶类数量众多,也常被“偶遇”的工作人员用相机记录下来。
雅安市天全县的森林覆盖率达74.15%,素有“川西走廊上的生态家园”“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近年来,天全确立“绿色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方向,持续推进生态资源转化,生态环境持续提升,生态产业蓬勃发展,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的路子。
□韦睿 文/图
生态体验标杆样板区加快建设
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推进,天全县有15.45万公顷的面积被纳入建设范围,占全县幅员面积的64.7%。
“天全片区是大熊猫栖息地邛崃山系与大相岭山系的核心走廊带。”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全管护总站负责人、天全县林业局局长李正钋介绍,根据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数据,全县大熊猫数量从27只、52只提升到78只,种群数量为全省第五,增加量为全省第三,栖息地面积为全省第四。
自然景观丰富、动植物多样,生态体验资源立体而充分。作为首批“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自然教育先行试验区”之一,生态体验成为天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关键词。
水鹿舔硝、群猴嬉戏、雉鸟飞舞……走进二郎山喇叭河旅游景区,游客们在漫山翠色之中,呼吸着满满的新鲜空气,感受着野趣盎然的生态景观。
“该景区是喇叭河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全片区建设的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李正钋介绍,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天全以喇叭河旅游景区为重点,开发了万里云海、万丈金山、万山红叶、万亩杜鹃、万千生灵的“五万”生态观赏景点,开辟观鸟、观兽、观花生态体验线路,开设森林学堂、熊猫课程等。
当前,喇叭河旅游景区每年访客达到25万人次,实现从单纯的观光游向生态体验、自然科普、研学教育等深度化、参与化、互动化模式转变。
接下来,以生态科普、越野徒步和野生动植物观赏为特色,天全正进一步规划打造白沙河、二郎山、三湾河生态野趣探秘点。
“在生态体验先行试验区的规划中,将延续生态地形的自然肌理,塑造效法自然的大地景观,形成立体的生态体验空间,构建‘山、林、溪、地’4条立体生态体验线路。”李正钋说,通过科研保护、体验课堂、生态生活、人文艺术四个方面,游客可以在这里开展水鹿科学探秘、观察鸟类生态、体验各式景观节点,拓展生态体验的深度与广度,全方位地认知自然、感知生态。
以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原真性、完整性,保持动植物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为核心目标,天全片区规划目标明确——以生态体验为重点,通过5年建设,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立体生态体验区发展模式,构建多层次的产品体系,将这里建成世界一流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体验标杆样板区。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逐步形成
喇叭河镇紫石关村距离喇叭河旅游景区约40公里,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外围发展的核心区域。
走在石头铺成的环村休闲道上,两旁是以茶马古驿为主题的农家乐,仿古城门前,横贯全村的国道318线车水马龙。
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后,作为公园入口社区重点打造区域,紫石关村以熊猫主题文化为特色,培育主题民宿,建设森林康养人家,打造紫石关茶马古驿,带动乡村旅游和全域旅游多元化发展。
“这里夏季凉爽,平均气温20多度,各家民宿每到夏天供不应求。”最早一批发展民宿的村民韩煜强,已经将自家的“韩家院子”两度扩建,房间从4间发展到16间,7、8月旺季收入达8万元。
靠山临水的生态环境、历史遗迹保存完好、全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诸多优势吸引了各地游客来此度假。全村年均接待游客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00万元。
近年来,以喇叭河镇、思经镇为重点,天全探索“园内体验、园外康养”模式,打造紫石关茶马古驿、思经竹海渔乡等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创成国家4A级、3A级景区各2个,培育省级森林康养人家7家,主题民宿42家。
在仁义镇红军村,“红绿融合”的发展路径,让村民们也吃上了“旅游饭”。
近年来,依托红军村红色文化资源与特色田园风光,红军村修建五星栈道、游览步道、党员培训学校等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产村一体、生态宜居、文化厚重的红色教育基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
当前,天全按照“农村景观化、产业融合化、全域景区化”理念,推动红色记忆、竹海渔乡、茶山果廊3条农旅融合环线提档升级,“荷田+”“稻田+”等一批节点打造完成,“一业一景”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逐步形成。
特色生态产业蓬勃兴起
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在大力推进生态旅游的同时,天全特色生态产业也在快速发展。
在天全始阳农产品加工园区,江西中竹生物基新材料项目已经完成厂房建设,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展览馆布展等工作,预计今年9月正式投产。
“项目采用超声波生物质绿色分离技术,分三期建设年产60万吨生物基新材料生产线。”项目负责人介绍,其中,一期将建成10万吨产能,按1吨成品消耗3吨竹子计算,全年可消耗原竹30万吨左右。建成后,可以解决天全及雅安其他竹产区林竹资源就地转化利用的难题。
天全竹资源丰富。全县共有竹资源面积50万亩,包括楠竹、慈竹、白夹竹、方竹(笋用竹)等,在全省“一群两区三带”竹林风景线建设中,位于大熊猫栖息地竹旅游区和青衣江竹产业带,是全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培育地区。
依托竹资源优势,天全加快培育竹笋加工企业,“天全竹笋”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开发清水笋、盐渍笋、即食笋等20余个系列产品。鼓励县内小微企业、原料粗加工个体户进行竹材加工,推进就地加工转化,现有竹片加工厂、合作社12家,带动竹农销售原竹资源15万吨。
当前,紧扣“主攻二产、提质一产、融合三产”发展思路,天全推动竹资源大县向竹资源强县跨越,已建成省级现代竹产业园区1个,2021年竹产业产值8.9亿元。
丰富的竹资源带动竹产业发展,富足的水资源则让这里成为发展冷水鱼产业的理想之地。
在天全县冷水鱼现代农业园,200余个直径约20米的圆形养殖池逐一排开,鲟鱼畅游池中,不时泛起水花。“天全河流众多,贯穿全境的思经河,有多股山泉汇集,水温和含氧量适宜,非常适合冷水鱼养殖。”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与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合作,这里生产的鱼子酱远销 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好山好水养好鱼”。当前,天全大力发展鲟鱼、虹鳟鱼、大鲵、雅鱼等高端优质冷水鱼养殖,辐射带动全县冷水鱼养殖水面达3600亩,2021年鱼子酱产量达40吨,市场份额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全县1600余户关联农户通过股金、薪金、租金实现增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8万元。
以冷水鱼、竹产业两个省级现代园区为驱动,天全形成“一条大鱼一头猪”“一根竹笋一棕菌”“一片苕药一山茶”的“六个一”特色生态产业布局,全力加速“好山好水”资源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