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河:红色铸魂 绿色打底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大瓦山。永胜川牛膝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
在千仞峭壁之间的金口河,有一座铁道兵博物馆。
它是一座英雄的丰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铁道兵用血肉铸成西南钢铁大动脉——成昆铁路,其中以大渡河金口大峡谷段最为艰险。
它是一种精神的传扬。乐山市金口河区将铁道兵精神根植于血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2018年,金口河区在大小凉山彝区率先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成功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示范县、国家生态示范文明建设示范区。
立足新发展阶段,金口河区将以红色铸魂、绿色打底,加快建设大小凉山彝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积极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奋力谱写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汪菲 潘慧敏(图片由乐山市金口河区委宣传部提供)
发展全域旅游 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增长极
5月的大渡河金口大峡谷,风光旖旎,让不少游客流连忘返。78岁的周秋成一边为同伴拍照,一边自豪地说:“一会儿去铁道兵博物馆,我给你们讲讲铁道兵的故事”。
周秋成是一名老铁道兵,曾参与修建成昆铁路。2012年6月28日,铁道兵博物馆开馆后,他已是第四次来金口河旅游参观,“每次来都有大变化。”
铁道兵博物馆建于成昆铁路关村坝火车站上方。初见博物馆,周秋成激动不已——馆内设有4个主题板块,展出100余张历史照片,以及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文物,集中展示铁道兵在新中国建设中的艰苦场景和历史功绩。
2018年再来时,“博物馆旁多了一个白墙黛瓦的村子。”周秋成提到的村子名叫胜利村,是全省最先启动搬迁的“悬崖村”之一。全村7个村民小组中,有6个组处于海拔1600米以上的峡谷和山巅,在实施易地搬迁中分3批搬下山定居,2017年全部搬迁完毕。搬了新家,当地政府积极协调组织村民就近务工,引导村民发展老鹰茶等特色产业,让超70%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胜利村旅游资源独特,拥有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的大渡河金口大峡谷,被称为“峡谷第一村”。村里实施山地文化栈道、购物街、观景平台等配套项目建设,依托村口的铁道兵博物馆,不少村民办起乡村民宿、农家乐。
2019年至今,大渡河金口大峡谷每年的游客量都超过35万人次。搬迁后的刘坤在景区开起了“移民饭店”,“2018年以来,几乎每天的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刘坤说。
2021年,周秋成第三次来到金口河,发现城区多了个红华三线记忆特色街区。街区里那些镌刻着三线建设记忆的建筑和场景,一下就把周秋成带回到了记忆中的年代……
乐山市金口河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张心婕介绍,金口河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和自然风光资源,推动全域旅游发展,2021年共接待游客112.46万人次,同比增长22.77%;旅游综合收入4.16亿元,同比增长17.51%。
今年4月中旬,峨汉高速金口河隧道右洞贯通,力争年底峨边—金口河通车;快速铁路成昆复线建设如火如荼,金口河即将进入高铁、高速时代。
突破“峡谷”天地宽。金口河正加快建设乐山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增长极,突出抓好大瓦山湿地国家4A级景区创建工作;大力推动全域旅游扩容提质,以铁道兵文化、三线文化、民俗文化为核心,增强“吃住行游购娱”综合服务功能,推动金口河旅游从过路游向过夜游、中转地向目的地转变。
未来的发展,更值得期待。
推动绿色发展 提高经济“含金量”
金口河是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如何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
金口河给出答案: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向绿水青山要发展,不断提升全区经济含金量、含绿量。
金口河海拔高度在528至3321米之间,巨大的高差和湿润的季风气候造就了金口河农业的特殊性。但现实困难是,由于全区山地面积占99%,不少乡村交通不便,资源相对匮乏,很难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
打造“飞地”来破题。金口河整合村资源、资金、资产,在区内寻找最佳建设地点,集中力量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的扶贫资产归属不变,覆盖的受益村民不变,实现贫困村民“易地增收”“飞地脱贫”。
2016年起,永胜乡顺河村试点探索“飞地产业”,当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带动197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340元。2018年,金口河区开始全面推行“飞地产业”扶贫,在永胜乡民主村、永和镇胜利村等地,集中成片发展道地中药材、高山食用菌、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业。2018年,“飞地产业”实现收益922万元,村民人均增收2050元。
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机制,金口河加快发展与生态产业相配套的加工业。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金口河为农服务中心一期工程生态食品加工园、二期加工生产标准化厂房已投用;正在建设的川牛膝中药材园区、万亩“三黄”等现代农业园区,将开展乌天麻、川牛膝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及产品研发,推动农产品价值链向下游延伸。
骏飞食品加工厂是加工园里的企业之一,主营鲜菇、菌菇深加工及产品代加工。“年产量2500吨,产值4500万元。”该厂厂长宋佳介绍,高山菌菇品质好,可在5月到10月错峰上市,而平原地区菌菇的上市时间通常在12月到次年3月。
在金口河为农服务中心农产品展示厅,老鹰茶、金丝黄菊、乌天麻等160个单品琳琅满目;在展厅二楼的电商孵化中心,各路主播正在为乌天麻、川牛膝、“三黄”等“金口金品”卖力吆喝。通过东西部协作、线上和线下销售,“金口金品”正销往全国各地。
抢抓“双碳”机遇,顺“水”而为,追“光”逐链,金口河正迎来绿色发展新态势。
金口河段大渡河畔枕头坝二级水电站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5月底,围堰要填筑至设计高程,以满足防洪度汛要求。”国家能源集团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枕沙水电建设管理分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谢祥兵介绍,该水电站以发电为主,兼顾库区供水,计划于2025年实现首台机组投产,2026年实现机组全部投产,“投产后,每年将节约标煤45.0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6.05万吨”。
加快建设“中国绿色硅谷”上游产业配套基地,全面完成鑫河公司4×35000KVA新型工业硅项目建设——金口河深入推进工业硅企业技改升级、扩能提质,力争到2026年工业硅生产能力超过20万吨,达到全省有效产能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