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荣获首届“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

    田玲“抬头看天,低头做事。开小口,挖深井”




  •     

      4月底,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田玲接到了一个好消息:电子科技大学认知计算与智能决策团队中的康昭老师,入选由百度发布的全球首份高潜力AI华人青年学者榜单。作为团队负责人,能与这样一群优秀的年轻人共事,她感到很自豪。
      一个多月前,田玲自己也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荣誉。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她与其他4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得了首次授予的“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当天,田玲在朋友圈写道:“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四川。”过去几年,她和团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认知域对抗、智能决策等领域,研究成果应用于目标识别、反恐防暴等。
      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是广阔的赛道,田玲在其间步履不停。但从严谨的代码里抽身而出,她同样着迷于在草原上自由地疾驰,一抬头,与洁白的乞力马扎罗雪山和嬉闹的狮群不期而遇。
      在路上,科学的深度,生命的宽度,无限延伸。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文露敏
    不喜欢机械性的重复工作 习惯了不断出发
      五一假期的最后一晚,田玲没有睡好。
      作为电子科技大学认知计算与智能决策团队的负责人,如何带领团队更好地利用科研平台,解决国计民生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应用场景上的急需?目前,团队有4个国家级重点项目在推进。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安排,是她此夜无眠的原因。
      身在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编程领域,田玲有时会焦虑于自己知识的更新速度。给学生上课、给需求方讲方案,输出的太多,输入的反而少了。她计划五月底“闭关”,定好的主题是“知识图谱的可解释性推理”。她将和团队老师、博士生们一起进行3天的研讨,“在高压环境下让知识得到快速补充和沉淀。”
      上次“闭关”,是去年11月份。推理、演绎、归纳,从早到晚,激动时甚至会有点像在“吵架”。思想上,大家可能会针锋相对,休息时,几道美食又化解了“干戈”。在科学问题上,每个人都是纯粹的——有团队同事曾在晚餐桌上用半页纸给田玲推导“1+2+3+…+n=-1/12”。田玲享受这些时刻。
      另一种成就感,则来自需求的实现。“我不喜欢机械性的重复工作。”田玲说,“把东西做出来,去应用,产生了价值。然后又有个新的场景出来,再去挑战。”团队成员也都习惯了不断出发。办公室的墙边,靠着一个小型拉杆箱,里面装着便携式打印机、投影仪、刻录机等设备,拎上就可以出差。去年,单是田玲的飞行记录就有42次,足迹遍布11个城市。
      认知计算与智能决策团队一百多号人,由10位老师、6个工程师、14个博士生和80多个硕士生组成。有时,为了一个项目,需要加班加点,甚至连续工作16个小时。“和盖房子一样,我负责的是架构设计的工作,要去了解用户需求和应用场景,而‘砌砖’也是很重要的,大家都术业有专攻,各有所长。”这台“战车”上,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零部件。
      田玲也走过一些弯路。早期的一些研究,被田玲评价为“站位远远不够”。所幸,在团队科研方向和国家重大项目的磨炼中,她慢慢找到了自己的道路。2014年起,田玲开始用数据、信息、知识、推理、决策层面的技术方法去解决实际需求,终于亲眼看到,“平地起高楼”。
      尽管拥有毅力和勇气,每次出发前,田玲并不莽撞,她脑海中有一张“图”,再按图索骥。在她看来,青年科技工作者都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向。田玲把这个过程称为:“抬头看天,低头做事。开小口,挖深井。”
    从组装电脑开始 一步一个脚印叩开大门
      1999年,正式接触计算机前,18岁的田玲对自己将要踏入的世界知之甚少。那是一个家用电脑还没得到普及的年代,黑底白字界面的磁盘操作系统占据着市场一席,“386”“486”等中央处理器型号也并未销声匿迹。
      报考电子科技大学的决定也很偶然。在当年的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上,电子科技大学男篮夺得了八强赛的冠军。“那种拼搏的精神,让人热血澎湃。”田玲并不会打篮球,但同学眼中“进取心很强”的她,自然对这所学校产生了好感。高考时,田玲选择了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世界的大门就此向她打开。
      暑假,田玲前往父亲所在公司的计算机生产车间实习,主要工作是在主板上组装中央处理器、内存条、光驱和硬盘。八月的成都,没有空调,车间升腾着一股热气。当时的计算机性能也比较差,热得烫手,为了避免组件受损,降温的风扇都得让给机器吹。条件艰苦,田玲却每天风雨无阻,干成了车间的熟练工。
      多年之后,田玲发现,这次实习和自己所学其实相去甚远,最大的收获是“后来帮家人朋友组装了几十台电脑”。但在这里,她第一次全面了解了计算机硬件的组成,懵懵懂懂地建立起了一个认知体系。
      如今,已成为老师的田玲回头看,和现在很多学生相比,当时的自己根本够不上“天资聪颖”,更达不到“融会贯通”,专业课成绩不错,全靠勤奋努力,一步一个脚印。
      拿硕士论文《图像边缘检测中并行算法的应用与研究》来说,虽然立意不算深远,但这是田玲第一次独立完成整个科研课题,在集群环境下讨论图像边缘检测并行算法的实现、算法的并行性能和图像的边缘检测的质量。这样的方法论积累、沉淀,为她之后的研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作为老师,她想在始发站送学生们一程。田玲为本科生开设的“编译原理”,就是计算机专业最重要、最基础的课程之一,“简单讲,就是如何把‘if’‘then’‘else’这样的高级语言转化成‘0101’这样的低级语言。”
      这是读书时最让田玲头疼的一门课,“学得很痛苦。”在第一节课上,田玲就会调出一张树状图,展现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的生成、优化之间的关系。她希望,学生们不要像当时的自己一样,只绞尽脑汁弄懂一部分算法,而是要用全局视野看待整体的设计和应用。
    人 物 名 片
      田玲,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大数据、人工智能理论及应用研究。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