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要闻
-
·图片新闻
一家四川省“小巨人”企业在技术上、市场上不断突破
“死磕”让高铁“大脑”实现“中国造”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姣
动车高速运行,依靠的是牵引供电系统提供的动力保障。在高铁牵引供电系统中,如果把接触网比作人体的“大动脉”,那牵引变电所就相当于人体的“心脏”,供电综合监控系统就是人体的“大脑”。
如此重要的“大脑”,在14年前却是“外国造”。这一局面得以根本扭转,离不开一家四川省“小巨人”企业——成都交大光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潜心钻研。
在高铁供电综合监控领域,交大光芒从零起步,经过多年打拼,其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7%以上,还走出国门,在亚洲、非洲市场大展拳脚。如今,交大光芒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这一选择,正是源于企业的成长经历:两次“死磕”,才让企业在技术上、市场上不断实现突破。
第一次“死磕”
企业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市场占有率达67%以上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成都天府软件园的交大光芒。在研发车间,一面墙上安装着数十种不同型号的智能监控设备,另一面墙上则布置着隔离开关、互感器等电气设备,两面墙之间简单模拟出一个高铁供电综合监控系统的应用场景。
2008年,也是在这个研发车间,交大光芒副总经理兼首席专家陈奇志带领团队,研发出符合中国实际的高铁供电综合监控系统,打破了国外垄断。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当时,中国高铁建设蓬勃兴起,时速250公里及以上的高铁成为建设重点,对相关自动化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继续引进国外产品,还是研发中国自己的产品,这是当时摆在中国高铁行业面前的选择题。
交大光芒的团队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让中国高铁供电综合监控系统用上中国人自己研制的产品,我们坚信以三代铁路供电人的技术积淀和实力,这件事是可以做成的。”陈奇志说。
确定目标后,交大光芒的研发团队进行“闭关”开发。这一“闭关”,就是三年。
“不容易!压力大!难度高!”尽管已时隔十余年,谈及当时的情景,陈奇志仍然印象深刻。当时的研发车间,凌晨三四点依旧灯火通明,大家都是“5+2”“白+黑”地干。
与硬件开发不同,软件研发就像搭积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测试软件系统的稳定性,交大光芒研发及工程团队成员需要长期在项目上蹲守,“现场调试经常会到凌晨四五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奇志带领团队研发的高铁供电综合监控系统得到市场认可,填补了国内空白。
订单纷至沓来:公司产品应用于国铁集团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15个铁路局,装备近7万公里电气化铁路,市场占有率在67%以上。
国内市场之外,交大光芒还走出了国门。2015年9月,完成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轻轨供电监控项目;中标首条时速350公里的雅万(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万隆)高铁项目。
第二次“死磕”
企业转型的危机不期而至,寻找新的市场
就像光芒一定伴随着阴影,企业转型的危机不期而至。
随着国内高铁投资趋缓,交大光芒需要寻找新的市场。
“市场是变化的,守着一个产品一个市场,肯定有守不住的一天。”交大光芒常务副总经理王涛说,公司开始有意识地寻找新赛道。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进入交大光芒的视野。在王涛看来,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铁路新建线路增速趋缓,而城市轨道交通市场仍处于增量阶段,发展潜力巨大。
于是,交大光芒把新产品研发目标确定到城市轨道交通的智能运维方向,特别是检测监测方面。“我们原来的技术主要是监控,这和运维是不同的体系,比如在数据采集、图像处理和智能算法方面都分属不同的体系。”陈奇志解释。
面对这一新业务需求,团队再次拿出“死磕”的精神,迎难而上,研发出适用于国铁及地铁的智能运维系统。王涛介绍,地铁智能运维系统覆盖变电、接触网、轨道、桥隧等多个专业,并已在深圳地铁11号线、20号线实现部署应用。
交大光芒还瞄准铁路供电检测监测业务发展方向,成功研发GM6-4C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6C系统综合数据处理中心等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70%以上和50%以上。
双赛道全面发力,交大光芒发展蒸蒸日上。截至2019年末,公司实现营收1.7亿元,净利润达2265万元。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这给交大光芒带来不小的冲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收入下滑,收款变难。”王涛说,为了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交大光芒一方面加大款项的回收力度,另一方面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公司2020年至2021年营收逆市上扬,攀升至2.42亿元,净利润也比疫情发生前翻了一倍多。
今年3月,川投能源拟将其控股子公司交大光芒分拆至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两次“死磕”之后,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在等待着交大光芒。
对话
啥都能省,研发费用不能省
记者:疫情发生后,很多企业缩减了包括研发投入在内的非紧急投入。交大光芒呢?
王涛:我们研发不仅没有缩减,还有所增加。2020年,我们投入近2000万元用于研发。去年,研发投入是2434万元,在营收中的占比达到10.07%。
对于我们这类科技型企业来说,啥都能省,就是研发费用不能省。从我们公司自身发展经验来看,只有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才能有一系列创新成果,才能在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
记者:除了研发,还有什么是很关键的?王涛:首先是市场的敏锐度,要搞清楚这个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
其次是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个能力主要表现在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具有时效性、前瞻性,是否能满足用户需求,这是支撑我们公司发展至今最为关键的一点。
最后是人,人的创造能力是公司未来能够得到很好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也一直在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引进,目前公司的科技人员占比达六成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比接近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