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奔四”传统制造企业的极限锤炼

    如何让一根电缆“上天入地”?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忆
      今年创立31年、正在“奔四”的四川鑫电电缆有限公司,在竞争激烈的电缆行业一路做到省内排名前三。
      任凭外界风风雨雨,这家企业只专注做一件事情:把一根电缆做精做透,做到难以复制和超越。
      最近几年,鑫电电缆逆势加大投入,改造车间,将电缆向绿色、智能升级,去年营业收入超过11亿元,创下历年新高。

    在激烈竞争中怎样突围?
    做到“高人一步”“先人一步”

      跟陈素清约好见面这天,是她一个月来第一次到公司。做了小手术归来,老员工看到她,都跑来关心:“姐,恢复得不错吧?”
      与“董事长”相比,她更喜欢“姐”这个称呼,“好多员工在厂里二三十年了,我们就像家人一样。”
      31年前,鑫电电缆的前身金牛电器电线厂开办,后来发展壮大,更名为鑫电电缆。
      走进位于郫都区的成都现代工业港,在公司的电缆产品展示厅,各种各样的电缆陈列整齐,风电电缆、轨道交通电缆、新能源汽车电缆、特种电缆……一根根电缆或细如发丝、或粗如拳头,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毛传岚介绍,目前公司的产品种类多达150余种,规格超过4万个。
      电线电缆产业是仅次于汽车制造业的第二大机械电工产业,全国规模以上企业超过4000家,是传统制造业中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如何突围?陈素清认为,要做到“高人一步”“先人一步”。
      高人一步是技术。毛传岚拿出一根电缆样品,外观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仔细看电缆中间,有很多隔温保护层。”毛传岚说,这是公司的核心技术产品:中压耐火电缆,耐火可达950摄氏度的高温,耐火时间可达90分钟,远高于行业标准。为达到更高性能,技术团队做了一年实验,经历无数次失败后才成功。
      “就像美食叫化鸡的做法一样,要给鸡包裹一层泥来烤,既要烤香,又不能烤煳。”毛传岚打比方说,这款电缆也要找到合适的隔热材料,同时设计好各保护层的厚度,既要导电又不能被烧坏。最终研发出来的这款产品,正好满足超高层建筑、轨道交通等的消防需求,去年特种电缆类产品销售额达到6000万元。
      先人一步是决策。这两年,风电、光伏电缆迎来风口,而鑫电电缆2006年就已投入风电电缆的研发生产,先后成功研发1.5兆瓦、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专用电缆,包含陆上风机和海上风机。由于风电电缆多用在气候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鑫电电缆的产品可满足极端气温以及常温下持续扭转大于1万次的需求,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为东方电气集团的供应商。截至目前,公司风力发电机专用电缆累计销售额达8亿多元,市场占有率和销量在全国同行业中居前三位。
      “我们正在有针对性地研发适用于川藏铁路的电缆,突破高寒高海拔地区的材料难题,为川藏铁路未来进入机电安装阶段做准备。”陈素清说。

    “不转等死”“转了转死”怎么选?
    数字化不得不转,逐步投入分散风险
      “疫情这两年,收款特别难,我们账上现在还有2亿多元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20%—30%。”陈素清表示,企业资金压力大,生存风险也高。
      与疫情发生的时间线几乎重叠,是传统制造业数字化升级的窗口期,许多企业面临“不转等死”或者“转了转死”的两难境地。“我们一方面现金流吃紧,另一方面还要拿出真金白银去进行数字化升级。”陈素清说,从长远看,利用数字化来降本增效,是企业必须要走的路,但据测算,数字化升级改造整个投入需上亿元,这对企业来说压力很大。
      为此,他们选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通过逐步投入来分散资金压力和风险。
      第一阶段,先投入400万元,对智能化电线车间进行升级改造。在机器轰鸣的厂房里,记者看到,智能车间的两条生产线可以自动完成挤塑、成圈、包装、码垛的全流程工作。并且,通过打通底层数据,实现了车间各工序的智能化派单。
      由于电缆生产的工序繁杂,且重达数吨,完全依靠机器不现实,短时间还离不开人工。企业的数字化进程将采取逐步替换的思路。第二阶段,公司将打通智能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共享。第三阶段,则希望打通用户侧,可以追溯生产源头,并随时监控生产和产品运行的状态。
      “传统制造行业的链条很长,我们坚持一步一步走稳当,当好供应链上的螺丝钉。多一些前瞻研判,不断攻克技术壁垒,找到我们的生存空间和价值。”陈素清说。
      “双碳”背景下,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新增装机量不断增加,加之城市轨道交通投资逐步加大,新能源汽车站上风口,将带动相关电缆产品需求量增长,陈素清相信,他们的电缆产品一定可以逆风飞扬,营业收入今年将再创新高。

    对话
    坚守本业,服务好客户

      记者:竞争如此激烈,你有没有想过换个行业?
      陈素清:没有,我们一直努力守好本业,服务好核心客户。在疫情之下,上游难、下游难,能救我们的,只有客户。反过来,客户也很难。但是疫情,给了我们一个特别好的建构和深化客户亲密关系的时间窗口。
      记者:怎么服务好客户?
      陈素清:我们针对服务客户提出了很多具体标准。比如客户提出需求,大成都范围内必须1小时内赶到。这还不够,还需要超出客户预期。举个例子,绵阳一家企业宿舍楼的电缆短路,供应商是省外的,没办法第一时间赶过去。这家客户因跟我们有另外一个合作项目,就试着联系我们帮忙。我们的技术人员二话不说,第一时间赶过去。到现场已是晚上10时过,技术人员马上查故障解决问题,熬了一个通宵,到第二天早上6时多才弄完。这家企业为我们的服务态度点赞,跟我们的合作也打开了新的空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