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思想周刊·天府新论
乐见“Z 世代”让传统更鲜活
-
李翊 绘
□李思辉
五四青年节前后,媒体聚焦新一代年轻人,发现“Z世代”无论是创业就业、比赛竞技,还是参与防疫、传承非遗,都更有想法、个性和张力,更相信“大胆尝试,人生总有无限可能”。
“Z世代”是一个网络流行语,现在泛指1995—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比较大。这一代青年堪称“数媒土著”,对互联网和科技产品有很强依赖性。“Z世代”多为独生子女,接受过更好的教育,往往更注重追求个性,喜欢展现自我,他们中的部分人一度表现得有点“丧”……乍一看,他们的有些表现与社会的期待有点格格不入,令人担忧。随着“Z世代”不断成长,很多人意识到,过去的许多担忧多半是一种误解。
“Z世代”依赖互联网和电子产品,但很多人并非沉迷其中不思进取,相反,他们在虚拟世界中开辟了很多市场、创造了很多可能。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显示,自2014年始,在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中,大学生创业者超过500万人。在文化体育娱乐业、科技应用服务业等以创新创意为关键竞争力的行业中,青年占比均超50%。深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影响的一代人,用非传统的方式干了很多传统认识里公认的正事——创业与创新。
“Z世代”参与意识非常强,更乐于打造“人设”,展现自我,但他们绝非孤芳自赏、莽撞地特立独行,相反,他们中的很多人把这种舍我其谁的闯劲儿带到了多彩的人生舞台上。从冬奥会上17岁的苏翊鸣“翊鸣惊人”,到18岁的“青蛙公主”谷爱凌勇夺金牌,从为了挣钱给妈妈看病而奋力拼搏的奥运冠军全红禅,到靠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成为全国首位通过司法考试聋人的90后女孩谭婷……从许许多多“Z世代”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自信,这种振奋精神、一扫颓废的气象,不正是青春该有的样子吗?
“Z世代”有时会以“佛”“丧”来消解、自嘲,以“躺平”来表达郁闷,但一到紧要关头,他们中的很多人立马就“正儿八经起来”。在上海,95后研究生黄鹤带领核酸采样小组冒高温工作,带动越来越多的“Z世代”投身社区一线争当“楼长”;在青海贵德县惠安黄河市政大桥建设现场,年轻的测量工程师杨川平均每天往返黄河两岸2万多步,努力做到数据毫厘不差;在防汛战场上,一些00后志愿者指导交通、装卸物资,努力得“超乎人们的想象”……“Z世代”的担当一旦被看见,人们此前的很多忧虑都将烟消云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Z世代”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时代,自记事起就真切感受到国家高速发展的进程,具有高度的国家认同、文化自信和使命感。我们应该乐见“Z世代”让传统更鲜活,看到他们“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奋斗激情,期盼他们担起“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