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见三星堆》:为文化自信筑基

  •     

    □林莉
      《又见三星堆》以三星堆二次发掘过程中的考古人和重要文物为线索,分为《重逢》《初见》《守护》《追寻》《重生》《不朽》6集,集中展现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时代考古学,视角新颖,叙事方式独特。为我们文化溯源、文化寻根、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筑基。
      充分研讨,开启二次发掘大幕。第一集《重逢》,以考古队负责人雷雨的北大演讲拉开序幕。三星堆两次发掘间隔30多年,雷雨与1986年的第一次发掘失之交臂,二次发掘既是雷雨与三星堆的重逢,也是三星堆文明与世界的重逢。发掘前,考古队多次开展专家论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估,最后决定建立考古方舱,发掘与文物保护同时推进。当手铲再次叩响古蜀大地时,万事俱备地发掘,与第一次的准备不充分形成了鲜明对比。
      多学科协同,最大程度还原历史。与第一次紧急开展的抢救性发掘相比,30多年后的发掘条件更加成熟,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科学的发掘方案,明确的学术目的,先进的技术设备,专业的考古人员,这些都为三星堆考古发掘提供了保障。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考古方舱将6个新发现的祭祀坑包围,每个坑又搭建了单独的工作舱,温度和湿度可控,最大程度保护着脆弱的出土文物。从空中到地面安装着各种高科技设备,全方位记录了每一件文物的发现、提取和保护。出土文物的保护预案分别按金器、青铜、玉器等不同类别做了10份,做到万无一失、有的放矢。多学科协同,多单位合作,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门搞研究,邀请了全国33家学术机构深度参与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课题研究,课题预设、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高科技助力考古,共计出土编号文物超过1万件。其中,丝绸的发现与研究,象牙的保护,象牙锶同位素的提取、检测与分析,坑内灰烬的来源、成因,青铜器的修复,玉矿、铜矿的可能来源等也在纪录片中得到抽丝剥茧的呈现。
      文化寻根,丰富中华文明内涵。纵目人像、青铜神树、金箔面具、祭祀神坛……随着一件件国宝级文物的修复,3000多年前的古蜀文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从1986年三星堆“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再到2019年运用现代化的科学考古理念和技术对三星堆进行二次发掘,重要文物的出土都在向世界述说着中华文明的多元。青铜冶炼技术、尊和罍代表的礼制、玉石礼仪用具等,都展现出了古蜀人高超的生产技术和独特的宗教观与宇宙观。文物会说话,再次证实了3000多年前以四川为起点,经云南连接缅甸、印度,通往东南亚、西亚及欧洲各国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存在。古蜀文明正是在迁徙中融合,在融合中成长,最后兼容并蓄,呈现出文化多元的勃勃生机。当我们以中华文明视域解读三星堆古蜀文明,不难发现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古蜀文明开放包容、传承有序,极大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全过程记录,为后续研究提供助力。一次重大的考古发掘,不是仅有发掘和文物保护,后续研究同等重要。来自多个高校、科研机构、文博单位的专家学者,为复原三星堆的历史面貌带来丰富的思考角度和多元的技术路线,可以说是集合了当今中国考古界最顶尖的学术力量和技术力量。《又见三星堆》摄制组全程跟随拍摄,采用穿梭机、飞猫摄像机、鱼竿摇臂等新技术手段,结合三维动画,客观展现了田野考古、实验考古、科技考古联动的新模式,客观记录了新时代考古工作的新亮点、新高度和新价值,每一帧图像都为后续研究提供助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