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宾丰川动力三年更换5个细分赛道,拿下一个个订单——

    打趴了,爬起来,向前走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忆

    【记者调查】

      一年多前的“十一”长假,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第一次小批量产品面向市场,位于阿坝州理县的毕棚沟景区采购了30辆搭载该公司两挡电驱动系统的电动观光车。
      但接下来的几天,电动观光车坏了一辆又一辆。公司的博士工程师们赶往现场,边吸氧,边钻到车底修车。
      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这家头顶清华大学博士团队光环的创业公司,一直奔走在应对各种挑战的路上。
      “你们的韧性来自哪里?”面对记者的提问,丰川动力董事长、总经理陈红旭想了想,说:“你知道吗?曾经质疑我们的毕棚沟景区修车师傅,现在是我们公司的员工。”

    “市场给我们狠狠上了一课”

      清华大学博士后陈红旭,带着4位清华大学同学,回到家乡宜宾创业,创立丰川动力,这在当地传为一段佳话。
      占地50亩的丰川动力研发生产基地,位于宜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叙州园。公司副总经理雷大泉带记者来到厂房,一批长约一米的电驱动桥堆放得整整齐齐,“它是电动汽车的‘心脏’,相当于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器。”雷大泉说,这是公司的主要产品,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全球领先的多挡位电驱动控制技术。
      这个技术方案是陈红旭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提出的,创新性地解决了电动汽车变速箱换挡冲击大的技术难题。2017年5月,陈红旭和4名合伙人在清华大学只有15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开始创业。几个月后,他们代表学校参加国际性的创客大赛,夺得金奖,一战成名。私募基金、各地政府纷至沓来,其中,有陈红旭的家乡宜宾。
      2017年11月,丰川动力正式落地宜宾。陈红旭带领团队招引人才,开发产品。“一群没有市场经验的博士创业,开发出来的第一代产品极有可能难以赢得市场。”陈红旭说,公司的第一代产品是电动物流车动力系统,一共卖了不到10套。 按他们的想法,西部山区的电动物流车,应该需要搭载更强的动力系统。可是,电动物流车运营不赚钱,厂商不愿意花钱去装动力更强的变速箱,“市场给我们狠狠上了一课。”一年多的努力,好不容易把技术转化成产品,结果居然卖不掉,博士团队深感挫败,有了散伙的念头。
      这时,有人提议,要不换赛道,重找细分领域。初步调研发现,云贵川渝的景区大多在山里,找不到能爬陡坡的电动车,只能用燃油车。陈红旭眼前一亮,“那行,就再试试。”
      经过潜心研发,2020年上半年,电动观光车动力系统成功生产,可以推向市场。但陈红旭发现,市场没了。

    “这条路走不通就换一条”

      疫情发生后,很多景区基本处于关闭状态,产品无处可卖,公司再受打击。
      好在防控措施有力,到2020年下半年,有景区恢复营业。他们接到了一笔可观的订单,毕棚沟景区要采购30台电动观光车,指定搭载他们的动力系统,要求“十一”长假之前交货。
      “产品总算是卖出去了!”陈红旭开心地签了合同,但等待他的却是一场“惊吓”。
      5月9日,在丰川动力的厂房里,陈红旭、公司技术总监隋立起、原毕棚沟景区修车师傅夏代春讲述了同一个“不堪回首”的黄金周故事。
      由于产品没有经过严格的环境适应性测试,故障率非常高,这批电动观光车投用的第一天,就有一半的车不能动。隋立起带着3个工程师,没日没夜地修车、更换配件、修改控制参数,“一人发了3个氧气瓶,抱着氧气瓶一边吸氧,一边修车。”
      那是疫情发生后第一个黄金周,毕棚沟景区游客众多,但电动观光车频繁出问题,影响了周转速度,游客下山等待时间超过两小时。在宜宾远程指挥的陈红旭,看着滞留游客的视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我们有技术,但严重缺乏工程经验。”陈红旭叹了一口气道,“没有人告诉我这些,这是在学校学不到的本领。”
      之后一个多月,陈红旭又接到毕棚沟景区的电话——下雪路面结冰,有没有办法让电动观光车在冰面上不打滑?这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为了证明团队的实力,他接受了。
      公司的技术团队走进宜宾的一座大山,往陡峭的山路上洒水,模拟低附着系数路面,计算出不打滑的边界条件。一个月后,工程师们再次进入毕棚沟景区。
      下雪之后,只有装了他们动力系统的车不打滑,还特别能爬坡,在高海拔高寒高温高湿地区,都能稳定运行。“一下敲开了阿坝州和甘孜州的景区市场,找到了我们的生存空间和价值。”陈红旭说,从把事情搞砸到重新证明自己,2021年电动观光车动力系统卖出了1000多万元。
      今年年初,正当陈红旭准备大干一场时,再次遭遇困境,“疫情反复,景区又关了,开年已谈好的订单,飞了。”
      怎么办?陈红旭和团队又开始寻找新的细分赛道,“疫情之下,景区会关,环卫车总要扫地。”于是,他们开始切入电动环卫车动力系统。
      各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之下,电动重卡需求量增加,他们开始研发电动重卡动力系统。在拿到上百套电动重卡动力系统订单时,陈红旭长舒了一口气。
      目前,他们还跟国内两大知名汽车厂商合作,联合开发电动乘用车动力系统,“这是一个万亿级的蓝海市场。”
      从2019年5月生产出第一批产品,三年时间,丰川动力更换了5个细分赛道,陈红旭说:“天无绝人之路,这条路走不通就换一条,拿到订单,活下去,一直向前走。”

    【对话】
    有想象力有开拓精神最可贵

      记者:不断更换细分赛道,各个赛道之间有没有一个逻辑?
      陈红旭: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变速技术,那么逻辑就是以它为原点,不断拓宽应用场景。不管是做电动物流车、电动观光车,还是电动环卫车、电动重卡、电动乘用车,核心都是我们的多挡位动力系统。你看,我们厂房里的标语:敢于先想,勇于先试,善于先成。有想象力,有开拓精神,在我看来是团队最可贵的东西。
      记者:有没有想过不干了?陈红旭:很多次。我们创业的过程就是一步步被市场教育的过程。第一代产品,电动物流车厂家不愿意买,我反复给厂家负责人算账,可他就是无动于衷。后来,我明白,一个创业公司要在被市场教育之后,逐步变得更强大才能生存下去。
      记者:靠什么活下来?陈红旭:不甘心、不服输的信念。在学校拿一堆创新创业大赛奖项,回到家乡顶着清华大学博士团队的光环……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这些显得微不足道。靠着不能倒下去的信念跌跌撞撞往前走,一步步锤炼我们的技术和产品,这才是企业过硬的实力。
      在这个过程中,也遇见过很多温暖和惊喜。比如,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毕棚沟的修车师傅会来,从质疑到信服,年近50岁的他看到市场的发展前景和团队的发展潜力,来到宜宾加入公司。这种被业界技术人员认可的感觉真好,给予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和激励,也是支撑我们往下走的动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