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起初只做轨道车辆装配调试,到如今设计制造和运维
这家企业力争成为“全能型”选手
-
扫一扫,听“链主”企业讲述发展故事。
开 栏 语
听“链主”企业讲故事
加快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成都首次将“建圈强链”写入市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以产业“建圈强链”理念变革产业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区域带动力和发展竞争力。
目前,成都明确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轨道交通等20条产业链。而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居核心或主导地位、能掌控整个产业链中最有价值部分并拥有最终话语权的企业则被称为“链主”企业。
“链主”企业能给成都产业发展带来哪些益处?对于“建圈强链”,它们有哪些话要说?即日起,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建圈强链 谁是链主”策划,走进一批“链主”企业,听他们讲述身边的故事。
观察
“五一”假期,成都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下称“成都中车长客”)的生产车间依旧忙碌,工人正在赶制一批铝合金车体订单。不久后,这些“成都造”车体将在重庆地铁轨道上亮相。
去年,成都中车长客拿下200余辆重庆市铝合金车体制造订单,总价值超2.5亿元。这是自2012年在成都落户以来,该公司首次将业务拓展至成都以外的城市。
零件跟着整车跑。作为一家具备整车制造能力的企业,成都中车长客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被确定为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链上的“链主”企业之一。
而对于“链主”身份,成都中车长客董事长张洪军这样理解:“一方面,要提升自身实力;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实力,带动更多相关企业共同发展,共同壮大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实力。”□宁蕖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君芳
做强内功
强链补链 争当“全能型”选手
在新津区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成都中车长客生产车间里,数名焊接工人正同时作业。
张洪军介绍,相当于地铁列车骨骼的车体,主要由底架、侧墙、端墙、车顶和司机室5个部分焊接而成,“焊接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不远处的另一个车间里,数十辆成都地铁3号线地铁车辆有序停放,从车底到车厢,工人正在对车辆进行全方位的检修。
两个车间展示出成都中车长客作为“链主”企业的实力:从轨道交通车辆及零部件设计、制造,再到维修以及运营维护,不断向“全能型”选手靠近。而公司起初只做轨道车辆装配和调试。
成都中车长客的成长与成都轨道建设同步。
2016年,《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获批,成都将新建轨道交通线路5条,项目总投资达831.41亿元。这意味着,成都轨道交通车辆整车生产的这块“蛋糕”变大了。
“抓住契机,我们开始布局车体生产线,从产业链下游向上延伸。”张洪军介绍,2017年成都中车长客获得成都多条地铁线路订单,2018年首列“成都造”地铁5号线A型铝合金车体在成都中车长客下线。截至目前,成都中车长客已为成都提供地铁车辆超过2000辆,其中本地生产1700辆。
成长的同时,企业也在强链补链。2019年,成都中车长客成立研发中心,并将长客地铁转向架组装技术平移至成都。
目前成都中车长客正在申请高速动车组部件检修资质,争取今年底实现突破。同时,公司还在联合西南交通大学加大对氢能源市域车的研发,预计今年实现落地。
带动配套
招引+培育 本地配套率不断提升
距成都中车长客生产车间六七公里处,是成都市本盛轨道客车装备有限公司所在地。这家公司与成都中车长客布局车体生产线同步来到成都。
“我们的业务都是跟着中车走的。”公司市场部部长闫秀红告诉记者,与传统焊接方法相比,公司给成都中车长客供应的“地板搅拌磨砂焊”具有高效低耗、焊接温度低优势,“这几年,除中车长客外,我们还拓展了五六家新客户,营业额逐年翻倍。”
包括上述公司在内,成都中车长客已带动44家轨道交通配套企业落地成都。
“链主”企业效应还体现在对本地配套企业的带动上。
2013年成立的金铠迪马铁路专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正是被带动的企业之一。该公司为中车长客供应的油压减振器是轨道列车提升乘坐舒适度的关键配件。公司总经理李晓介绍:“最 开始油压减振器全部依赖进口。成都中车长客的落户,让我们下定决心开展自主研发。”
与中车长客达成合作后,该公司进入发展快车道。4年时间里,营业额从200万元增长到了3000万元。
去年年底,该公司取得中车长客全国范围的供应商资质,“这意味着,我们的产品不光会运用在成都地铁车辆上,其他城市的地铁车辆也可能会用上我们的减振器。”李晓说。
招引、培育两条“腿”走路,越来越多的零部件企业进入成都中车长客的核心供应商体系。
张洪军介绍,截至目前,成都中车长客在成都本地供应商累计已达82家,本地配套率从不到20%提升到63%左右,“以前很多配套需要从千里之外运过来,运货周期需要3到4天,现在半天就能送到。生产效率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