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

    一镑书店

  •     

    □侯军
      疫情大大压缩了人们出行的欲念,反倒使“忆旧游”成为一种“卧游天下”的心理慰藉。闲时翻书,不禁想起二十多年前悠游伦敦旧书店的往事……
      英国人爱读书早已习惯成自然,有一份社情问卷调查显示:在英国,有56%的人酷爱读书,平均每人每年要读书十本以上。还有50%以上的人喜欢买书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其中女士尤其喜欢以书为礼。读书风气的兴盛,为出版业和书店业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使图书经营成为一项利润可观的产业。
      伦敦到底有多少家书店,恐怕没人能确切地统计清楚。在号称“书店街”的查令十字路上,有书店业的“航空母舰”福依尔(FOYLES),该店始建于1904年,当时是四层楼全卖书,每层楼都设有“导购指示牌”,以免你迷路书海。据说,要是把该店陈列的图书一本本排列起来,可排成48公里的“长蛇阵”。我去该店时,正下着雨,可书店里依然人流如过江之鲫。不过,像这样的“图书超市”毕竟是少数,对于居住偏远的人们来说,查令十字街也不可能时常光顾。一般情况下,英国人购书是去分布在各街区的“商业城”。“商业城”里各种店铺都有,为的是便于居民集中购物。书店也挤进了这类商品集散地,在喧闹的市声中静悄悄地发散着文化的馨香。我曾在伦敦北部的一座“商业城”里,逛过一家身居闹市的书店,全然没有查令十字街的那份古雅,完全是现代商店的装饰风格,明亮而轻松,所卖的书也是通俗浅显、贴近生活的。我的同伴徐教授想找一本伦勃朗的画集,竟不可得。而我却在这里为小女购得一本她所喜欢的历史书《泰坦尼克》,花费9.99镑,当时折合人民币130多元。
      与其他商品相比,伦敦的书价是偏高的。我曾问过一个英国工科大学生,是不是想看的书就去买?他使劲儿摇头,说:“只有必读必备的书,我才去买;一般的书,只能去图书馆借来读。现在书越来越贵,快承受不起了。”如此看来,阅读在这里也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不过,英国的出版物也分很多档次,有些出版社就专出普及本,所用的纸张比较轻薄,封面和内文都设计得比较简单,书价也就相应定得低一些。这类普及本一般都是再版书,而且多是名著。比如,我在一家专卖少儿读物的书店,就买了五本童话书,其中包括《爱丽丝梦游仙境》《小王子》等世界名著,不论薄厚,一律1.99镑,每本书只相当于买3张明信片的价格。我以为这已经是最便宜的新书了,谁知那天见到一位留学生,她却给我一个新的惊喜——她告诉我,在距伦敦几十里外的格林威治小镇,有一家“一镑书店”,所有图书都是这个价格,很多人都专程跑去购书呢。
      有道是“酒好不怕巷子深”。几天后,我就约上丽清小姐,直奔格林威治。当然,著名的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不能不看;出生于此的玛丽王后的宫殿也不能不看;然而,魅力诱人的“一镑书店”更是不能不看。有趣的是,早已定居美国的丽清小姐,竟然也熟悉这里的“一镑书店”,她说她每次来英国都要到格林威治买几本书,回去送给美国朋友作礼物。这家书店不大,里边人却不少。书的种类自然不能与查令十字街的书店相比,但据我粗略估算,也有上千种。原先我估计,这里的图书大概多是廉价的普及本,谁知仔细翻看一遍,发现并不尽然,其中也有不少艺术画册和大开本的画页合辑。我的书瘾顿时大发作,不一会儿就选了一大摞,以致丽清不得不对我发出“警告”:“别忘了,你的行李能不能装下?”经过一番“忍痛割爱”,最后共计购得画辑三册、摄影集一册、漫画集一册以及专讲伦敦演艺界历史的《灯火通明的大都市》和狄更斯的小说名著《大卫·科波菲尔》。
      我留意到那本《灯火通明的大都市》原价是16.99镑,如今降到一镑,店家还有什么利润可图呢?我请丽清做翻译,向收款的女店员提出了这个问题。那小姐苦笑着说:“像这类大幅降价的书,我们已经没什么利润了,只能靠别的书来贴补。我们的书店是靠微利促销的,过去因为这里的租金便宜,游客也多,还有利可图;可是现在租金涨了,书价也涨了,我们的经营就越来越困难了。”
      无独有偶,在即将离开伦敦的前一天,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再次来到查令十字街,徜徉于比肩继踵的新旧书店之间,感受着那弥漫在空气中的书卷之气,并为它们摄影留念。忽然,我发现在几家旧书店的玻璃上,贴出了一些告示和报纸复印件,其中一张告示上写着:“查令十字街是世界闻名的‘书店街’,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读书人。可是,近年来由于受到商业和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刺激,这一带的房租上涨了65%,致使书店业不堪重负。特别是以旧书为主的书店,几乎全都陷入困境。如果再不想办法拯救,用不了多久,‘书店街’就会名存实亡了……”报纸复印件所刊登的则是几位读者的呼吁,其中一位爱书人痛惜地写道:“这条街上的老书店,譬如专卖艺术书籍的ZWEMMER,是1921年开业的,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听说它现在已难以为继,这实在太令人痛心。我很想替它做些什么,只要它能存在下去。伦敦不能没有这条街啊……”
      这些令人吃惊的文字,使我不禁有些黯然。漫步街上,连脚步都感到了异样的沉重。是啊,伦敦怎么能没有这条街呢?可是伦敦能够拯救这条街吗?虽然报纸上透露说,目前“书店街”上的业主们已成立了一个拯救委员会,试图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改善“书店街”的生存环境。但是,单凭从业者的呼吁呐喊,又如何能抵挡住在巨大利益驱动下的无情蚕食呢?我甚至隐隐地担心,若干年后,当我再有机缘造访英伦,再来查令十字街故地重游时,这里该不会是“书香飘散无觅处,此地空余旧书楼”吧?
      时近黄昏,天上又飘起迷蒙细雨来。前几次来时也都是雨天,窃以为平添了几分访书的情趣。可是这天却因了心境的不同,只觉得整个“书店街”都被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中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