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示范区”

    成都将绘出这样的新画卷


  • 扫码进专题,看更多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报道。

        

    4年探路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吴亚飞雷倢

      从2018年2月至今,4年多来,公园城市建设在成都一步步进阶升级。从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到“示范区”,成都蹚出一条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为什么是成都?今后成都又将绘出怎样的画卷?

    肩负使命为何是成都?
      公园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和路径,成都何以肩负起“示范”的使命?2021年底,成都市常住人口达2119.2万人。当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近2万亿元。党的十八大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在成都交汇叠加,成都在国家区域发展大棋局中乘势而上。从全省范围看,省委在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中,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支持成都做大做强,以此辐射带动全省其他区域高质量发展。成都有基础——这里被称为“雪山下的公园城市”:2015年16次、2017年40次、2021年70次……每年看雪山的次数侧面印证了成都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成就。这里自然环境优越,作为全球海拔落差最大的超大城市,成都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去年,仅在龙泉山上,鸟类就有300多种。”成都市观鸟协会会长沈尤的记录就印证了这一点。2021年,成都公布“绿色家底”:“十三五”期间,森林面积864.3万亩,森林覆盖率超40%。成都有探索——大尺度的绿色空间,重塑了城市形态。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打造城市“绿心”;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打造生态“绿肺”;建设天府绿道体系,打造城市“绿脉”;建设锦城公园,打造超级“绿环”;建设锦江公园,打造精品“绿轴”。
      大尺度的绿色空间,也重塑了城市性格。春暖花开,成都市民纷纷走向户外,在人民公园喝盖碗茶,在青龙湖湿地公园观鸟……公园之于成都,不再只是简单的生态场所,而是承载着城市的多元性格、创新基因以及流量密码。

    示范探路让城市成“两山”理念实践场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意味着成都的公园城市实践迈入高阶阶段,也带来一道更大的“考题”:示范什么?又如何示范?立足新起点,成都肩负新使命——在示范区建设中,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方案明确三大发展定位: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具体行动路径也明晰起来:从着力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着力创造宜居美好生活、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着力营造宜业优良环境、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着力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四个着力”出发,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结合,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如何让城市成为“两山”理念的实践场?过去4年,天府新区以“公园城市先行区建设”统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看宜居。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进入“2.0版本”,转向“人的视角”。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局长王科介绍,一方面探索建立一套公园城市指数体系,直观表达人的感知;另一方面,瞄准街区空间,打造功能业态融合的“理想街区”,“让老百姓走出门就像在自家花园”。看宜业。从集聚中科院等科技创新“国家队”,到拓展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高校“朋友圈”;再到布局天府实验室等“大装置”……河湖生态绿地不再仅是城市的点缀,而是承载产业、聚集高能级平台的载体。2021年,天府新区经济总量站上4000亿元台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艳玲曾以成都为观察样本,研究了从社区治理破题城市治理的路径。她谈到,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人民城市的道路,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将是全方位的、系统的治理再造和发展理念再造。肩负使命、示范探路,成都许你一个公园城市。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