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万亿新台阶 市州发展格局出现新变化



  • 扫一扫,了解四川经济发展新态势。

        

      1月19日,省统计局发布2021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全省经济总量首次迈上5万亿元新台阶。此前,全川21个市州陆续通过当地两会交出过去一年预估“成绩单”:宜宾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紧追绵阳。其后,德阳、南充、达州、泸州和乐山站稳“两千亿”台阶。
      在GDP1000亿元至2000亿元区间,凉山、攀枝花、广元、广安、自贡、遂宁、内江、眉山你争我赶态势更加明显。四川经济版图上,以成都为中心的“众星拱月”之势越发明显。
      2018年,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4年后,巴蜀大地上,主干引领带动、多支竞相发展、干支协同联动的局面进一步形成。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

    看“主干”
    平稳快速发展实现排名进位
      不出意外,2021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城市中的排位仍将保持第七的位置。“十四五”开局之年,两次遭遇疫情袭击背景下,这份成绩单堪称亮眼。
      2018年,省委书记彭清华在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指出,四川地处西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必须有一个综合实力较强、产业和人才集聚度较高、创新力竞争力优势明显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吸纳优质资源要素,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成都已初步具备这方面的条件。
      从全国看方位——
      过去4年来,成都GDP保持平稳快速发展:2019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万亿元、增长7.8%,排名由原来第八变成第七。
      这是一个“后有追兵,前有标兵”的位次。2020年,武汉遭遇重创,与成都的差距一度被拉开。但去年该市GDP增速12%以上,经济重回“主赛道”。而根据预测,2021年,苏州GDP总量继续保持对成都的领先态势。苏州能够在竞争中稍胜一筹,关键在于工业优势。去年,苏州工业产值突破4万亿元大关。
      从全省看担当——
      近水楼台先得月。2018年以来,省委将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作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牵引性工程,加速构建“科技创新—产业革新—经济转型”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链条,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和成德眉资同城化进程明显加快。
      主干与极核还在扩大。去年11月印发的《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将成都的极核和主干功能拓展至成都都市圈。
      2020年,成都都市圈常住人口达2761万人,经济总量达2.23万亿元。设立都市圈后,成德眉资将实现更加高效的要素配置和更加紧密的产业配套。

    看“多支”
    7个“种子选手”持续冲刺争创副中心
      2020年,绵阳成为四川第二个GDP突破3000亿元的市州。如宜宾目标如期实现,我省将实现GDP3000亿俱乐部连续两年扩容。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耀说,放眼全国,一个省有两个地级市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并不少见,但对四川来说意义非凡。
      陈耀解释,在空间距离150公里之外,任何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便会锐减。面积全国第五、户籍人口超过9100万的四川,当然期待更多城市为成都“补位”。
      不只是“补位”,更大的雄心指向一顶“桂冠”——全省经济副中心。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7个区域中心城市,作为争创副中心的“种子选手”。4年来,7个市州一直处于比拼状态。
      内核是产业竞争。2018年以来,宜宾是全省增速最快的市州,原因在于当地培育出动力电池等制造业集群。作为2000亿俱乐部“守门员”,去年乐山共吸引5家全球光伏领域头部企业落户。
      比拼是全方位的,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正是其中一项。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背景下,两年来,7个市州摸索出各自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抓手和载体。
      宜宾、绵阳和南充率先尝到甜头:全省首批设立的4个省级新区中,有3个落子这3地。
      达州和泸州也是受益者。在达州,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先后落地;在泸州,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带来跨区域产业转移等重大利好。
      “重装之都”德阳迎来机遇:去年底,川渝两省市明确,将共同把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下一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看协同
    区域经济板块做大做强筑牢基础
      四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因此要做大总量、提高质量,实现“百花齐放”。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后,省委在省级层面成立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在五大经济区建立片区联席会议制度,以提高推进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度。
      产业协作是“起手式”。成都与20个市(州)签署全面合作协议,重点探索建立“存量不动+增量分成”区域利益分享模式,加快构建“总部研发在成都、生产配套在市(州)”新型合作关系,各市州重点产业加速发展。去年,四川年度引进的单体投资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制造业项目落地眉山,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80亿元。
      基础设施加速“补短板”。4年来,成自宜、成南达万、成渝中线等高铁和一大批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通道建成投用或加速建设。在各经济区内部,市州之间联系更加紧密、经贸活动更加活跃。
      经济总量加速成长。去年,成都平原经济区经济总量32927.8亿元,是2017年的1.42倍;川南经济区经济总量达8761亿元,是2017年的1.48倍,全省占比由15.6%提升至16.3%;川东北经济区经济总量是2017年的1.38倍。
      有专家指出,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时,省级单元内部“由点及面”“点面结合”的发展趋势会更加明显,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也将进一步缩小。
      1月18日,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打响“发令枪”: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再加力。项目化清单化推进五大片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在区域中心城市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行动,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