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成都
大城“街”力
东湖“焕新记”
-
改造后的南光印象小区。 成都市锦江区东湖街道供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亚飞 成都观察 杨柳
近日,在成都市锦江区东湖街道南光印象小区,居民袁有仁晚饭后总要在小区里散会儿步。
废品堆成的“小山”不在了,蜘蛛网般的空中管线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平坦的道路、整齐的绿植、充满设计感的景观……见证着变化,袁有仁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
南光印象小区的焕新,正是得益于近年来东湖街道大力实施的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随着工程建设的加快,东湖街道正经历一场从“颜值”到“内涵”的蝶变。
从“被遗忘”到“再审视”:在历史传承中有机更新
红砖房、筒子楼,承载着东湖街道东光片区独特的城市记忆。上世纪60年代起,原国营南光机器厂等大批工厂在此集聚,一栋栋职工宿舍楼拔地而起,盛极一时。
时光流转,产业升级变革,人员腾退搬迁,这些工厂宿舍逐渐“被遗忘”,功能服务缺失,环境品质每况愈下。
近年来,东湖街道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南光印象小区正是其中之一,这里原为国营南光机器厂职工宿舍。
怎么改?改善环境、提升品质是基础。东湖街道一手做“减法”,拆除违法建筑、清理闲置场所,充分释放公共空间;一手做“加法”,翻新外立面、楼道等5000余平方米,改造公共空间,增加健身、停车位等。
传承历史、活化文化是内核。南光印象小区自改造之初起,便注重挖掘历史故事、传承城市记忆。例如,小区外立面沿用典型的红砖房设计,保留原汁原味的建筑特色;与此同时,新增了记忆长廊、艺术画廊、幸福回廊等,再现南光机器厂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成为市民时常光顾的“打卡点”。
“以南光机器厂为代表的老厂区,是城市发展的缩影,不仅是生活家园,也是文化遗存。”东湖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东湖街道对整个片区进行“再审视”,不采取大拆大建的改造模式,而是多层规划、有序实施,在新与旧、拆与留、改与建中找平衡。
近五年来,东湖街道已改造30个老旧小区,城市在历史传承中有机更新。
从“人治”到“智治”:“341”贯通基层治理触角
“石牛堰摩玛城小区段长期无路灯。”东湖街道第十五网格智慧治理专员邹正洪发现该问题后,迅速上报相关部门。在街道和相关部门多方协调下,该路段新增3根电线杆、7盏路灯。
网格专员工作日常的背后,是东湖街道的“341网格化智慧治理体系”:“3”即人员、业务、经费等“3融合”,“4”即网格统揽、队伍统管、平台统调、机制统筹等“4统一”,“1”即智慧锦江城运平台“1平台”。此外,体系中还特别设立了锦江区综治巡防队东湖中队作为专职力量,并以“翠湖荟平安驿站”为重要支撑点,构建高效应急响应机制——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实现“1分钟内自救、3分钟内互救、5分钟内专业力量处置”的快速反应目标。
东湖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辖区人、地、物、事、情、组织等要素已全部纳入网格管理,网格专员成为辖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充当了便民解困“服务员”、社情民意“信息员”、平安社区“守护员”。
走进东湖街道城运中心,一条条指令从这里发出,延伸到东湖街道各个角落。工作人员周艳介绍,这里是东湖街道的“情报站”,“我们会根据运行数据定期制作周报并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为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效,东湖街道还发动广大居民依托“锦彩生活”小程序,积极参与辖区安全生产隐患问题上报行动,探索从“居民—网格—社区—街道—区级”的纵向联动,实现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治理机制双向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