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重维度

  •     

    □蹇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沉淀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
      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在绵延不绝的共同生活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融汇众多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智慧孕育的哲学理念、价值观念、道德思想、行为规范、社会理想、美学品格、辩证思维等,构成光耀千秋的不朽文化思想经典,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高尚品质、文明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迫切需要深入挖掘其核心内涵,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民惟邦本”“仁者爱人”“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等,包含着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以民为本、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躬行实践,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等哲学思想,既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精忠报国、克己奉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价值标准和荣辱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挖掘和弘扬自强不息、谦和好礼、诚信知报、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珍贵的人文精神,如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道德修养视为社会和谐的基础,倡导“君子”应具备仁、义、礼、智、信等个人品质;强调家国同构,崇礼重义,主张“见利思义”,反对唯利是图;敬畏生命,超越生死,追求“立德、立功、立言”,实现精神永恒等。中华人文精神既是历史积淀,也是当代文化自信的源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挖掘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为现代社会提供宝贵的精神滋养。

    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覆盖众多领域、涉及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应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和价值精髓,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明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的。
      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释体系。统筹运用各级各类社科研究机构、高等学校、文化文物单位和学术团体等学术资源,推动相关主题研究机构或组织建设,培养引进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端研究人才,系统梳理文化资源,深入挖掘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提炼契合时代需要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价值追求。
      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体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推动历史文物保护传承,加强古籍文献保护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特色风貌管理,做好革命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等,留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构建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格局。
      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民教育体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师生文化素养,增强师生文化自觉。

    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改造、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结合新的技术背景和时代要求,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不断丰富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实践。
      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艺精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艺精品创作工程,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宝库,规划创作一批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民族团结题材、传统美德题材的文艺精品,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叙事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文艺创作传播精品计划,推动打造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等精品,面向全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大力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将蕴含其中的民俗文化、民族精神以现代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传播开去。“春节”申遗成功,再一次向世界彰显了中华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文明理念。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深入发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应用。
      促进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沉淀与保护,运用数字化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高精度的记录和建模,将实物形态转化为数字形态,建立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借助数字技术对文物进行高精度修复和复原,重现历史文化的光彩。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平台,加强对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和手工技艺的传播。
      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文化节展、电影节、体育赛事、旅游推介等各类活动,综合运用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新媒体传播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支持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积极探索以动漫、游戏等方式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