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市中区:一条白乌鱼“链”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
位于内江市市中区的四川省白乌鱼原(良)种场。永安白乌鱼。
□徐飞 曾雅馨(图片由内江市市中区委宣传部提供)
6月11日,内江市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的好生长养殖家庭农场,连片的标准化鱼塘在晨曦中泛起粼粼波光,养殖户钟喻在塘边熟练地抛撒饵料,一群群通体银白的白乌鱼迅速聚拢,激起阵阵水花。
“今天下午就有收购商要来拉300斤白乌鱼。每年的春夏都是白乌鱼的销售旺季,基本每隔一两天就会有收购商上门采购,都是熟客。”介绍销售情况时,钟喻笑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作为“中国白乌鱼之乡”,也是四川唯一的省级白乌鱼原(良)种场所在地,内江市市中区将白乌鱼培育成县域特色农业支柱产业,持续建链强链补链,依托科技育种赋能、全链融合增效、联农带农富民的创新实践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
育良种 从“靠天吃饭”到“攥紧芯片”
市中区永安镇尚腾新村的四川省白乌鱼原(良)种场项目建设现场近期一片繁忙。作为市中区白乌鱼全产业链的“种业芯片”,该项目进展迅速。
“整个项目已基本建成。”该项目负责人陈皓介绍,项目占地约175亩,是集育、繁、推于一体的产业发展园区,园区科学划分出保种区、育种区和良种区,配套建设育种车间、亲本池、选育池、苗种池、育种孵化车间、专用饲料生产线等。
“项目未来预计可实现年产‘水花’白乌鱼品种2000万到3000万尾,培育大规格鱼苗600万尾,为白乌鱼的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提供有力保障。”市中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白乌鱼,又叫白乌鳢,是乌鱼家族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因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而广受消费者欢迎。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内江农民就在乌龙河里发现了白乌鱼,并捕捞进行饲养。2004年,内江市市中区在永安镇建设集白乌鱼繁殖、养殖为一体的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取名为“永安白乌鱼”。随后,“永安白乌鱼”逐步形成规模化生产。但传统的养殖方式一度面临种质退化、病害频发等问题。
“水产种业是现代渔业的‘芯片’,是渔业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市中区渔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突破瓶颈,2018年,市中区将“种业振兴”列为白乌鱼产业“头号工程”,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等联合组建实验室,围绕种质资源库建设、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进行攻关。
科技赋能下,产业“芯片”不断升级。2022年,农业农村部公布26个经审定通过的水产新品种,诞生在内江的乌鳢“玉龙1号”成功入选,相较于未经选育的白化乌鳢生长速度明显提高。这一品种的诞生,标志着四川省主持选育的水产新品种实现了零的突破,更为市中区特色水产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四川省白乌鱼原(良)种场项目,保护和保存白乌鱼的种质资源,进一步推动新品种的研发和培育,为白乌鱼产业链提供核心种源保障。”上述负责人表示。
促融合 从“塘间”到“舌尖”的价值跃升
在位于内江交通路的卓尔百货,白乌鱼系列特色加工产品近日格外显眼,该系列产品由市中区政府与重庆理工大学合作研发,一经上市就广受好评。“家里面老人小孩比较喜欢吃鱼丸,看到白乌鱼丸上新,就想买回去给大家尝一下。”市民舒岚拿起三盒白乌鱼丸放入购物车。
近年来,为有效开发、利用永安白乌鱼药理价值,完善产业链条,市中区通过“科技养殖+精深加工+产学研联动”三维驱动,将白乌鱼价值链延伸至预制菜、生物制药等高附加值领域,积极搭建品牌体系,与高校院所联合研发,为白乌鱼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今年1月24日,内江市市中区“惠聚新春·嗨购中区”新春嘉年华促消费活动启动仪式上,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现场发布白乌鱼大健康食品新品,包括白乌鱼丸、白乌鱼面、鱼肉蛋白小分子活性肽、鱼胶原蛋白肽等,为消费者提供了健康饮食新选择。
在餐饮端,白乌鱼菜品也在刷新消费者的固有认识。永安镇平心别院研发全鱼宴,用生焗、干烧等多种烹饪手法,吸引周边食客慕名而来。“周末、节假日,我们一天最多接待35桌。”平心别院店长介绍。
三产融合更需标准护航。今年3月,市中区渔业发展中心联合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共同编制修订关于永安白乌鱼的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永安白乌鱼养殖技术规程》,该规程对白乌鱼的养殖环境条件、亲鱼培育、产卵孵化、苗种培育、养殖模式进行优化与提升,进一步规范“永安白乌鱼”的标准化生产,促进良种良法的普及,完善苗种供应和养殖模式,提升白乌鱼人工繁殖成功率。目前,该规程已完成公示即将对外公布。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与高校的合作,不断创新研发更多的加工产品,如白乌鱼胶原蛋白饮、儿童胶原蛋白DHA软糖等。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让‘永安白乌鱼’这张特色名片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市中区商务和经济合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还将持续推进种质培育、扩繁养殖、精深加工、市场推广等全产业链发展,将市中区白乌鱼产业做大做强,让各地食客都能品尝到这份独特美味。
联农带农 从“单打独斗”到“共生共荣”
5月中旬,内江市市中区瑞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专合社)里,负责人丁胜利捞出一只鱼苗捧在手中,向到访者介绍专合社的运作模式。“专合社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群众养殖,且以不低于18元每斤的价格进行回收。”丁胜利透露,专合社白乌鱼成鱼年产量12万斤,鱼苗加成鱼年产值达200余万元。
当天上午,市中区朝阳镇道子田村的白乌鱼养殖基地内,村民胡燕将饲料撒进高位池中,一条条白乌鱼鱼苗纷纷“探”出脑袋“争夺”食物。“在这里上班,每天工资都有100多元,土地入股还有分红。”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美生态。在朝阳镇黄桷桥村的鱼菜共生大棚,多个直径4米、容积近90立方米水体的养殖桶与蔬菜种植槽紧密相连,鱼池里的水经水循环系统流进种植槽,水体中的残饵与粪便经微生物分解,转化为蔬菜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每亩综合收益比单养鱼提高40%。”市中区渔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推进水产产业集群建设,构建以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为核心的创新育种体系,提升良种保障能力,创建国家级白乌鱼原(良)种场,积极申报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打造白乌鱼全产业链,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装备,构建智能化的水产养殖系统,实现养殖生产智能化管理,提升水产品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