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帕特农遇见圆明园——
中希探索古都文明对话新范式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云鸽 发自北京
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文明与和平:从帕特农神庙到圆明园”古都文明对话活动在北京闭幕,来自中国和希腊的专家与文化遗产守护者,共同为破解文明冲突的现代困境寻找答案。
历史伤痕
从冲突到对话的象征
活动上,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邱文忠展示了西洋楼景群老照片与数字化复原图。“圆明园是文明交融的智慧结晶,也是冲突的伤痕。”邱文忠指出,今年恰逢圆明园罹难165周年,此次活动选择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闭幕,意义深远。他带来的数字化重生方案,包括AR感知、虚拟现实复原等,让这座伤痕累累的遗址以科技与艺术之力重焕新生,传递着“唯有和平,才能让文明永续”的当代启示。
帕特农神庙管委会代表在交流中流露出“感同身受”。这座古希腊文明的巅峰之作,历经战火与掠夺,其部分珍贵雕刻至今流散异国。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欧洲系主任艾莫斯泰尼斯·达夫维塔斯直言:“当民族的文化记忆被其他文明攫取或盗窃,这是不可接受的。帕特农与圆明园的对话,正是对文明共存的迫切呼唤。”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丁颖试图为对话建立“度量衡”。她的团队正构建首个“文化遗产推动文明对话评价指标体系”,涵盖遗产价值呈现、对话机制设计、传播效能与社会包容度提升等维度。“我们通过社交媒体情感分析、国际项目频次、公众认知调研等大数据,让文明互鉴的效果变得可测量、可优化。”丁颖说,该研究初步显示,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与经济机会、教育水平紧密关联。
东方实践
让遗产开口说话
如何让古老遗产成为跨越时空的“世界语言”?中国多地已展开创新实践。
四川的经验充满“烟火气”。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岚展示了三星堆的“破圈”之路:方言电音MV《我怎么这么好看(三星堆版)》引爆10亿流量,与希腊合作的《千年以后》双语MV,让雅典卫城与三星堆青铜面具在歌声中隔空对话。“静默的遗址需要活态的传播。移动优先、年轻语态、技术赋能,让巴蜀故事真正走向世界。”陈岚说。
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海峰分享了良渚文化的“活化”密码。拥有3处世界遗产的杭州,将五千年前的良渚玉琮“神人兽面纹”融入亚运火炬设计,让古老文明基因在亚洲44个国家和地区线上线下传递。“文化遗产绝非尘封的古董,”黄海峰强调,“通过良渚论坛等平台,我们正将其转化为文明对话的活态载体。”
江苏则依托“水”的脉络编织文明纽带。江苏省文物局局长拾峰介绍,苏州正与全球多国园林管理机构深度合作,南京云锦与希腊橄榄枝元素融合创作雕塑《永恒之混》,昆曲《白蛇传》探索东西方表演艺术的交融可能。“江河湖海是江苏的地理特质,更是文明互鉴的天然廊道。‘以水为脉,以文铸魂’,是我们对话世界的底气。”
“对话从未停止,今夜只是序章。”对话主席,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院长熊澄宇在总结中展望。以历史为鉴,以遗产为桥,人类有能力在差异中谱写美美与共的文明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