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青神县:攀高谋远 蓄势赋能促发展
-
青神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6万亩。在青神县中岩景区,游客可沉浸式体验东坡文化。
□卿萱 (图片由青神县委宣传部提供)
眉山市青神县高台镇,种粮大户潘鹏超笑容舒展,机械化插秧的2000亩高标准稻田绿意盎然,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岷江之畔,鼓声震天,桨影破浪,2025青神端午龙舟赛激战正酣。高台镇安家坝村卫生室,村医周玉林操控着崭新的十二导联心电图机,“设备升级了,村民看病不用跑远了。”全域村级医疗均衡一体化的守护,让村民更有“医靠”。
三年来,青神儿女以“节节高”的攀高之志,以“日日新”的逐新之行,破解一个个发展课题,拼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攀高 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芒种时节,青神县西龙镇龙凤社区,种植大户商建国的200亩高标准农田里,旋耕机正进行淹水调平施工。曾经只能种旱庄稼的土地,经田型调整、沟渠重建后,“明年插秧机直接下田,效率翻倍!”他满怀期待。
在青神县,这样的高标准农田已达7.6万亩,占耕地面积近六成。过去分散的“补丁田”,通过土地整理、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蜕变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目前,青神县已建成10万亩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筑牢“耕基”。
“补丁田”化零为整,“谁来种地”成为新课题。青神出台《青神县“分类优化扶持粮食生产”实施办法》,3年间,3768万元补贴精准投向155户种粮大户,撬动村集体年均增收超10万元。
科技赋能,为农业插上翅膀。竹里稻香育苗试验中心,种粮大户吴宇点赞循环智能育秧机:“暗室催芽只需 48小时,不仅节省了人力和资金,还能保证秧苗质量。”育秧机自动控温控湿控光、自动喷灌,育秧周期缩短,空间利用率比大田高5倍。
借助社会化服务平台,青神整合2965台套设施设备,联动44家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手机一点,农机上门”,助推全县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7.53%。
近年来,青神加大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新建大型提灌站3个、引水管道30公里,将岷江水引入全县的23座水库;新建500公里智能提灌系统,大大改善了村民生产用水条件。
2022年获批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入选全省“1+20”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县,3次获评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青神县着力盘活闲置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端午假期,位于青神县青竹街道新光村的天台合作社迎来试营业,推窗即见田园的民宿成为游客的心头好。青神县让更多“沉睡资产”转化为发展资本,160余宗闲置宅基地被盘活打造为120余处“粮+N”业态。
登高 传承弘扬东坡文化 攀登文旅新高峰
从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到非遗技艺的跨洋对话,从萤火流光的生态魅力到劈波斩浪的水上激情,青神县深入挖掘东坡文化丰富内涵,大力弘扬东坡文化,全力构建“一带引领(岷江文旅带)、六区串联、全域推进”发展新格局。2022年,青神县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5月初,国际竹艺城内,一名来自几内亚的学员正专注学习竹编技艺;端午龙舟赛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起呐喊助威;在青神县唤鱼公园的水下,游客们尽情观赏“水下博物馆”,这是为纪念苏东坡的母亲程夫人所修建的苏母祠。
为深入挖掘东坡文化根脉,青神积极推动遗址遗迹保护,梳理苏东坡与中岩的历史文脉。“修苏母祠,出版《母仪若水润三苏——苏母传》《东坡与竹》,修复中岩书院,建设中岩博物馆……我们要让东坡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青神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守护文化根脉,加强活态传承。广播剧《母仪若水润三苏》、话剧《苏母》、纪录片《苏门清风》……东坡文化正以多元形态“飞入寻常百姓家”。
每年4月,青神的竹林深处,成千上万只萤火虫织就流动银河,掀起游人“追光”热潮。2025年观萤季,青神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00万元,当地美食棒棒鸡销量翻倍,民宿预订火爆。
竹编作品《熊猫图》《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让人惊艳……从大阪世博会到深圳文博会,从西博会到成都国际非遗节,青神竹编频频亮相,闪耀世界。
水上运动扬帆起航。依托10万亩优质水域,青神建成3个水上运动基地,开展桨板、龙舟、皮划艇、水上特技项目,两年集训省内外运动员500余人。桨板赛、龙舟赛……青神积极开展各类水上运动赛事,节会效应充分释放,文旅消费持续增长。
筑高 从“一间屋”到“三级网”筑起民生医疗新高地
安家坝村卫生室里,诊断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药房分区明确,十二导联心电图机、急救箱、中医理疗设备等一应俱全。周玉林介绍:“村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常见病诊疗、慢病管理、中医康复等服务,且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村民就诊可享受医保待遇。”
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让村民更有“医靠”。2024年,青神县启动的“村级医疗均衡一体化”三年行动,构筑民生医疗新高地。该行动致力于筑牢适应城乡融合发展、优质高效、群众可感可及的医疗服务村级网底。青神县相继出台《青神县乡村医生管理办法(试行)》《青神县乡村医生能力提升培训管理办法(试行)》等配套方案,着力规范村医管理,提高村医待遇。
“遇到棘手病例,村卫生室会及时反馈,再由乡镇卫生院评估是否需要继续往上一级医院转诊。”青神县高台镇卫生院院长邵其刚介绍,青神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破解群众“看病难”问题。
标准化村卫生室与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建立起紧密型医共体,形成双向转诊的良性循环。疑难病例可及时上转至县级医院,康复期患者则下转回乡镇卫生院,县、乡、村三级转诊体系确保患者在各阶段得到适宜诊疗。
在此基础上,青神县以信息化为支撑,建立医学检验、医学影像、超声等远程诊疗中心,给乡镇卫生院配备DR设备,实现“镇检测、县诊断、镇治疗”,让患者享受乡镇收费标准、县级诊疗服务,引导群众首诊在基层。
青神还以慢病管理为突破口,推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行“三色三级”闭环管理,提供全生命周期守护。2024年,全县“三病”管理15742人次,实现“应签尽签”;个性化签约6128人,签约率达38.93%。
岷江水长流,青竹节节高。站在新起点,青神将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